风信社资讯
营养在线 | “微生物产业行业标准指导草案”11月长沙正式启动,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之 2018人体微生态与健康研究论坛
2018-10-19 07:15 来源:新营养

科学链接: 房静远| 共生梭菌检测,有望成为无创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新手段 2017年6月,美国密西根大学邹伟平主导,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陈萦晅、洪洁和陈豪燕共同通讯,在Cell杂志上发表重量级研究成果《核粒梭菌通过调节自噬来促进对大肠癌的药物抗性》。该研究关注肠道菌群在化疗病人中的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和功能分析发现核粒梭菌促进针对化疗的大肠癌耐药。未来可通过检测和靶向核粒梭菌及相关信号通路,对大肠癌的临床管理产生重要价值,并可能改善大肠癌患者的预后。 2018人体微生态与健康论坛组委会此次特别采访房静远教授,向大家解析肠道菌群的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青年优秀论文奖评选: 由专家对大会论文进行评选,获奖论文作者参加会议即可获得证书和现金奖励,更有机会参与分会场及墙报交流。获奖的青年优秀论文将优先在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刊、全国生物学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发表并免收版面费。 参评青年优秀论文奖的作者需投稿论文全文。 征文范围:生物技术及相关领域研究新进展,新技术、新方法,生物技术创新与生物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行业情报,生物产业集群发展与园区研究等。 要求:研究论文应报道较为全面的原创性研究工作;综述性文章要求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分析和评述本领域相关的现状和发展、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动态以及转化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应有独立见解和指导性意义;未在公开出版物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过。 论文请发送到info@bmapglobal.com提交,文后请附作者简况,包括作者姓名、出生年月、学历、现工作单位、职称以及详细联系方式等。 欢迎广大行业同仁参会切磋:![]()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副院长、消化科主任医师
博士、教授 、博导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咨询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促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消化学会前任主任委员。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带头人。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于Cell、Lancet Oncol、Cancer Discovery等。第一完成人获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问:肠道微生态的研究一直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您是消化疾病研究领域的专家,从您的角度您如何看待肠道微生态的研究,以及其对于人体健康以及疾病治疗的意义? 答:肠道微生态是近年来兴起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与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 以前人们对它的认识比较粗浅,只知道肠道里的一些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会参与机体一些生理、病理过程的反应。但局限于研究手段,无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随着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现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一领域有很多未知的东西需要大家去探讨、研究。 医生做临床研究无外乎诊断、治疗、预防。诊断之前最好有预警,即发现高危人群。治疗之后最好要能知道预后。肠道微生物很有可能成为在这方面提供预警或诊断的标志物,甚至提供预防乃至治疗的靶点。目前国内外很多专家、课题组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些研究甚至已有成果。这对包括消化性疾病在内的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讲大有作用。 问:肠道微生态作为备受关注的癌症早诊早治新靶点,临床转化有哪些难点和突破口? 答:目前,我们对肠道微生态了解得还不够全面,研究得不够深入。举例来说,我们期望未来将肠道微生态可以应用到预防领域,但,由于肿瘤的预防周期很长,临床课题研究可能需要花费十几年的时间。想做出切实的成果就需要投入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研发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研发人员都是极大的考验。 我个人认为癌症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可能会比预防靶点更早出成果。包括肠道微生态在内,所谓的诊断标志物现在市场上已经有不少可参考的了。 问:您的团队对于具核梭杆菌与大肠癌的研究最近是否有新的进展与突破,您之后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答:我们现在还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相关论文不久后就会发表。我们现在主要是从基础研究入手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比如具核梭杆菌或其代谢产物、分泌物等有哪些成分能起到治疗效果。例如我们在尝试拿它做临床方面的预警、预测是否可行。 在研究共生梭菌预警大肠肿瘤的发生,我们已经取得了突破。高效价廉的共生梭菌检测,有望成为无创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新手段。经过综合分析已有的及国际的大数据测序结果,我们的团队成功找到了共生梭菌早期结直肠发生、发展相关的证据,并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数据,证明了共生梭菌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大肠癌的生物标志物,而且它对于早期大肠癌的诊断效力,要高于常规的粪便隐血和血清肿瘤指标。这个高效价廉的无创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新手段,其相应的方法及手段均为团队独立设计研发,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目前临床转化事宜正在积极实施中,计划与企业一起进行产业化开发,预计三年内投入临床使用。 11月10-11日,房静远教授将在2018人体微生态与健康论坛分享关于“具核梭杆菌与大肠癌”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进一步促进国内微生物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发展创新!
- 从事微生物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及技术人员;
- 全国各大医院的临床医生,包括消化科、肿瘤科、检验科、神经科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生等;
- 微生物产业链科技企业人员, 包括微生物培养、微生物测序、益生元、益生菌、微生态药物研发、微生物组大数据分析。

新营养留言互动
您的电话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赵媛奇谭 | “以微生物重建绿色未来”听上去口气有点大,但实际上,慕恩已经在路上了
下一篇:40%复合增长率,中国运动营养市场潜力惊人
新营养峰会/活动
新营养热门资讯
新营养周报 | 农夫山泉上新蓝靛果混合汁
数据 / 观察 · 01-06
新营养周报 | 蒙牛推出早餐奶新品、纽曼
数据 / 观察 · 12-29
一图读懂 | 2024新营养肠道微生态格局与
XINGRAPHIC · 12-29
新营养周报 | 达芬奇优形推出纤体杯新品
数据 / 观察 · 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