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健康资讯
发令枪响,肠道菌群产业何时加速领跑?(内含《2022肠道微生态科学白皮书》获取方式)
2022-08-22 13:42 来源:新营养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古语借自然事物来类比人体组织,是中医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理念的体现。那么,在现代医学的视野中,人体微生态系统与机体的共生关系似乎从另一角度也印证着这种和谐平衡的理念。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人体微生态系统与健康、疾病的关系开始得到揭露,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平衡:平衡-健康,失衡-致病。
在人体微生态系统中,肠道微生物是最庞大、最复杂的一个,人体肠道中约有1×1014、超过1000种的细菌,其编码基因的数目是人体自身基因的150倍,不同个体之间肠道菌群的组成差异明显。肠道微生物可分为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在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有益菌占比最大,有益菌菌群对宿主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肠内有益菌菌群占优势,表示肠内环境好。一方面,对于身体的代谢来说,有益菌菌群可以促进排泄和排出有害物质;另一方面,它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机能,抑制病原菌的侵害。此外,有益菌还可以促进人体营养吸收和生成人体所需的一些营养物质。反之,当肠道菌群的结构失衡,将对人体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一些疾病之间存在联系,包括消化道疾病、代谢类疾病、免疫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等。
1. 见微知著:发力肠道微生态
近年来,肠道健康逐渐被企业和消费者作为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整个市场迅速发展,经历了一个迅速扩张和野蛮生长的过程。与此同时产品形式也层出不穷,益生菌、益生元、后生元、粪菌移植都成为了肠道健康干预的新手段,更为精准地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共同支撑起了一片商业“新蓝海”。
-
益生菌
在人类和动物肠道健康维护中,微生物调控尤其是有益菌群的构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其中较为成熟和有效的措施之一便是益生菌的使用。
2001年,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益生菌做了如下定义: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当摄入充足的数量时,对宿主产生健康益处;2014年,国际益生元与益生菌科学协会(ISAPP)在发表的共识中继续认可FAO/WHO的定义,并强调了益生菌菌株鉴定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
在ISAPP的共识中,发酵食品中的微生物不能直接称为益生菌,肠道中的有益菌、粪菌移植物及相关制品也未纳入当前益生菌概念。同时指出,以上食品或制品中的有益微生物,只有在进行分离鉴定、安全评价及功能试验之后符合益生菌概念的,才能称为益生菌。
从上述定义看,益生菌的概念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❶益生菌必须是活的。这里的“活”是指益生菌在到达起效部位,即人体消化道不同起效部分时,依然是活的,而不仅仅是指生产出来的时候以及在产品中是活的状态;
❷益生菌的作用与其剂量有关。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数量才能起作用。所以,在考察一个益生菌的健康作用时,不能忽略其剂量;
❸益生菌必须是对人体有用的。这是最重要的特征,一个微生物要最终能够称为益生菌,必须通过至少一个按照严格科学标准设计的人体临床试验证实;
❹益生菌必须是安全的,意味着该微生物已经经过了严格的安全评价和研究验证(图1);
❺国内外都有益生菌清单的规定,鉴于同一菌种不同菌株间的功能差异,国际上规定益生菌必须限定到株的水平,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严格的规定。
-
益生元
益生菌最常见的配伍性成分就是益生元,这对于肠道健康的益生菌产品来说其协同增益作用尤为明显。
在《益生元与健康科学专家共识》的要求下,一种物质是否属于益生元,要满足三个标准:
❶不能被消化吸收。益生元必须要能抵抗唾液、胃酸、胰液和胆汁等的消化和分解。
❷能够被肠道菌群选择性发酵。发酵是肠道菌群分解和利用益生元的过程。虽然有些食物成分不能被肠道菌群发酵,也同样可以通过调节粪便量和水分等发挥健康作用,但目前的定义强调益生元必须要能被肠道菌群发酵。
❸能够调节肠道菌群。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的成分和/或活性,并且这种作用有益于机体健康,并得到人体实验的充分证明。
-
后生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除了活菌体外,益生菌的代谢产物、裂解提取物、细胞壁组分甚至培养上清,也都能表现出明显的益生作用,但是这一类具有健康功效的组分一直未有正式命名和明确定义。
除了传统的益生菌之外,与益生菌相关的后生元也受到关注,表现出广泛的发展前景。但它缺乏明确的定义,人们对它的使用方式也不一致。
2013年
西班牙人KaterinaTsilingiri提出“postbiotics”后生元概念。
2018年3月
国际食品期刊“Trendsin FoodScience & Technology”指出后生元的出现,将引领全球大健康产业进入下一阶段的产业革新,后生元将是功能性原料的明日之星。
2021年5月
国际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学协会(ISAPP)在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杂志发表了后生元(postbiotic)的共识声明,并得出以下结论:
-
后生元是指对宿主健康有益的无生命微生物和/或其成分的制剂。
-
后生元是人为灭活的微生物细胞,可添加已被证明有益健康的代谢物或细胞成分,亦可不添加。
-
后生元不包括纯化后的微生物代谢物和疫苗,但也不限于灭活益生菌。
-
后生元对健康的有益影响,必须在目标宿主(物种和亚群)中得到证实,宿主可以是人类、伴侣动物、家畜和其他生物。
-
后生元的作用部位并不局限于肠道,但必须通过宿主表面给药,如口腔、肠道、皮肤、泌尿生殖道或鼻咽。注射的给药方式,不在后生元的范畴内。
-
对于预期用途,应确保后生元的使用安全性。
因此,按照ISAPP的定义,符合以下标准的制剂才有资格可以成为后生元:
❶ 对用于生产后生元的微生物进行分子鉴定(例如全注释基因组测序),准确识别和筛选潜在的安全相关基因;
❷ 后生元是人为灭活的微生物细胞,可添加已被证明有益健康的代谢物或细胞成分,亦可不添加。
❸ 确认已灭活;
❹ 进行高质量的对照试验,证明其对宿主健康有益;
❺ 具备后生元制剂成分的详细说明;
❻ 对后生元制剂在目标宿主中预期用途进行安全性评估。
2. 肠道是如何与身体其他器官「交流」的?
除了藏在颅骨里的“那一位”,你是否想过身体里还有“另一个大脑”呢?
这个“大脑”其实就是我们的肠道,肠道与我们的“头顶大脑”有着许多相似的部分。它也有胶质细胞(具有支持、滋养神经元的作用),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组成,有40多种神经递质存在,能产生人体50%的多巴胺(大脑产生另外50%)和95%的血清素(大脑只有5%),甚至它也有自己的“血脑屏障”,可以维持肠道内生理环境的稳定。
1. 肠-脑轴 | 肠道是如何影响大脑的?
焦虑、抑郁、肥胖、自闭症、肠易激综合征、糖尿病、帕金森氏症、阿兹海默症……这些棘手的疾病,都被发现与肠道菌群异常有关。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脑-肠之间存在着一个复杂的神经-内分泌互通渠道。脑肠轴是胃肠道功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双向调节轴。其中,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是其重要的连接方式。
随着神经胃肠病学的不断发展,肠脑的概念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颅脑与肠脑都发源于早期胚胎的神经嵴。随着胚胎发育,一部分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另一部分变成肠神经系统,两个系统通过迷走神经相连。肠脑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层组织的鞘中,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行线路。长期以来,肠道被误以为仅能控制消化和蠕动,殊不知其拥有比脊柱或中枢神经系统更多的神经元,肠神经系统通过迷走神经直连颅脑,肠脑负责向颅脑递送全身所需95%的五羟色胺和50%的多巴胺。很多行为表现并不一定是来自于颅脑的意愿,而可能取决于我们的肠神经系统和肠道微生物。
-
靶向肠-脑轴的“坏”菌群代谢物,有望改善自闭症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患者容易伴有焦虑、易怒以及胃肠道症状。前期研究表明,特定的菌群代谢物及其衍生物或能影响ASD相关症状,提示靶向菌群代谢物有望用于ASD治疗。Nature Medicine发表了来自Axial Therapeutics公司和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Sarkis K Mazmanian团队的合作研究,在小鼠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一项非盲临床试验,探索了能吸附菌群酚类代谢物的药物AB-2004对ASD青少年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口服AB-2004能有效降低4-乙基苯酚硫酸盐(4EPS)等ASD相关的菌群代谢衍生物水平,并改善了患者的ASD相关症状,为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奠定基础[1]。
-
肠道菌群促进阿尔茨海默病吗?看遗传背景
肠道菌群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β-淀粉样蛋白(Aβ)病理发展相关。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将老龄(16月龄)AD小鼠模型的粪菌移植给年轻(3月龄)AD小鼠模型后,可促进后者的Aβ斑块形成,但粪菌移植对野生型小鼠无影响。该研究结果提示,虽然肠道菌群的变化自身无法单独诱导Aβ形成,但可在AD遗传背景下促进AD的进展[2]。
目前,许多研究都聚焦“肠道微生物-脑-肠轴”对脑发育、脑功能退化、脑肠交互作用相关疾病的影响,如自闭症谱系障碍疾病、阿尔兹海默症、抑郁症、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等。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在脑-肠功能发育成熟及交互作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微生物作为重要调控靶点,对脑肠正常发育、功能改变及脑肠相关疾病防治中都展现出巨大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2. 皮-肠轴 | 皮肤病新解,从“肠”计议
人体的肠道与外界相通,栖息着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中的有益菌及其代谢产物能促进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完善,并影响和参与人体的多种代谢功能。皮肤跟肠道看似相隔甚远,实际却是息息相关。两者之间的桥梁,被称为“肠-皮肤轴(Gut-skin axis)”。
皮肤和肠道存在共性,它们都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屏障,保护人体免受外源性致病源的侵入,它们表面定植了大量微生物,组成特定的微生态环境,调节肠道和皮肤的免疫。有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物会向皮肤转移,直接影响皮肤生理和免疫反应。当肠道屏障功能紊乱时,肠漏就会发生,使得原本一些不该进入血液的物质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这会触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炎症反应,导致局部和全身性炎症,进而引起皮肤问题。同时,肠道微生物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丙酸盐、醋酸盐和丁酸盐)被认为是影响皮肤微生物稳态的关键,会影响皮肤的免疫防御机制。
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小鼠皮肤处施用TLR7激动剂诱导银屑病样皮炎,可影响肠道免疫细胞和菌群组成,导致之后的DSS诱导的结肠炎加剧。这些发现说明,肠道-皮肤轴中,皮肤炎症也可以影响肠道健康,为银屑病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带来了新启示[3]。
皮肤不仅是人的第一道免疫防线,也是精神状态和肠道微生物健康状况的晴雨表。通过饮食、益生元或益生菌等调节肠道微生物的方式有望成为未来干预和治疗心理和皮肤问题的重要手段。
3. 肺-肠轴 | 微生物组与呼吸道健康有何联系?
研究发现,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很多慢性肺疾病患者,常同时患有炎症性肠病(IBD)或肠易激综合征(IBS)等胃肠道疾病;此外,哮喘患者往往存在肠黏膜功能或结构的改变,COPD患者的肠黏膜通透性显著增加。需要注意的是,“肠-肺轴”是双向的。许多胃肠道疾病在呼吸道都有表现,呼吸道感染也伴有肠道症状。近50%的成人IBD 患者或1/3的IBS患者,即便没有明确的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史,也常存在肺部炎症或者肺功能损伤。
一直以来,不少研究均证实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与呼吸道菌群存在关联,但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晰。Gut发表来自台湾长庚大学赖信志和辅仁大学陆嘉真与研究团队的成果,揭示肠道菌群与COPD疾病进展的因果关系,并鉴定、分离出能缓解COPD的肠道细菌及其活性成分,为COPD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潜在的益生菌和后生元疗法。[4]
肠道菌群与哮喘之间仿佛也存在关联,欧洲多国的PASTURE出生队列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处于丰富的微生物环境的孩子,哮喘风险更低。这项研究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指出在有着丰富微生物环境的农场中长大,对婴儿出生后第一年的肠道菌群的成熟有积极影响,从而有助于预防儿童哮喘。菌群产生短链脂肪酸丁酸的能力(比如产丁酸的Roseburia和粪球菌属等的丰度),部分介导了这种保护性作用。这一结果也再次提示了肺-肠轴的存在,肠道菌群可能通过特定代谢产物影响肺部健康。[5]
因此,消化道菌群的构成和功能的改变可以通过黏膜免疫系统影响到呼吸道,而呼吸道菌群紊乱也可以通过免疫调节影响到消化道,这种肠道和肺部相互影响的作用称为肠-肺轴。
4. 肝-肠轴 | 肠道菌群失调与肝脏疾病的“纠缠”
1998年,马歇尔提出“肠肝轴”的概念,从此肝脏疾病的发生与肠黏膜屏障的作用就逐渐受到关注。目前的研究认为,如果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致使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肠道内的细菌及其产物(如内毒素等),通过血液循环(通常是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引起肝脏固有免疫系统如Kupffer细胞(kupffer cell,KC)等被肠道产物激活,释放一系列炎性因子,这些炎性因子可进一步造成肠道黏膜及远隔器官损伤。因此,保护肠黏膜屏障可能是治疗肝脏疾病的开创性治疗方法和辅助治疗方法。
以炎症性肠病(IBD)为例,尽管IBD通常不会威胁生命,但是由于其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等原因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有研究显示,部分患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会同时伴随着肝脏的疾病,这种情况使得患者的健康状况更加恶化。浙江大学汪以真团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发表了关于IBD和肝脏疾病协同机制的最新工作,应用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通过结合转录组学和肠道微生物组学探究肠道和肝脏损伤的协同关系,发现肠道菌群在IBD诱导肝脏疾病的中新线索。这一研究成果为临床治疗IBD诱导的肝脏损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6]。
无热量人工甜味剂(NAS)对人体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印证了肠肝轴的联系。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张利民团队近期发表研究,发现摄入NAS(糖精/三氯蔗糖)的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显著改变,Akk菌显著减少、芳香烃受体(AHR)配体水平降低,肠道通透性增加,血浆LPS水平升高,这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脂肪肝的进展。而用二甲双胍或低聚果糖治疗,可显著恢复摄入NAS的小鼠的Akk菌和AHR配体,从而缓解脂肪肝[7]。
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往往互为因果。近年来,对于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肠道菌群不仅影响肠道免疫,且对肝脏疾病的免疫同样有影响,但后者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肠道菌群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给其研究带来非常多困难。通过调控肝肠轴,将为临床提供新的诊疗思路与方向。
5. 肠-甲状腺轴 | 甲状腺的健康,肠道菌群有话说
甲状腺疾病是内分泌领域的第二大疾病。据报道,我国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有大约1000万,而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患者有大约9000万,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癌患者超过1亿,保守估计目前我国有超过2亿的甲状腺相关疾病的患者。为什么甲状腺疾病变得如此普遍呢?像大多数慢性疾病和退行性疾病一样,它也是多因素的,肠道菌群也是影响甲状腺健康的一个关键因素。
-
益生元小檗碱联合甲硫咪唑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提高Graves病治疗效果
Graves病(G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弥漫性甲状腺肿,并伴有眼部异常和眼功能障碍。甲硫咪唑(MI)是治疗GD的常用药物,但其疗效仅限于临床指标的控制。在肠道中,小檗碱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促进细菌产生丁酸来减少炎症,在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强大的效果。来自海南省人民医院的陈开宁和海南大学的霍冬雪等人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发表一项研究,评估了MI和小檗碱联合治疗对GD的影响,表明在GD常规临床治疗中添加益生元小檗碱的有效性。[8]
-
肠道菌群失调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并与肠道-甲状腺轴相互作用
既往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甲状腺疾病有关,包括格雷夫斯病、桥本病、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然而,肠道菌群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之间的联系仍然是个谜.发表在Clin Sci (Lond) 的研究发现,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引起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反过来,微生物群的改变会影响小鼠的甲状腺功能。这些发现有助于了解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发展,并可能进一步用于开发潜在的益生菌,以促进该病的辅助治疗。[9]
没有健康的甲状腺就无法拥有健康的肠道,而没有健康的肠道就无法拥有健康的甲状腺。为了恢复肠道-甲状腺轴的正常功能,必须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
6. 肠-肌肉轴 | 肠道菌群如何影响肌肉健康?
人的肌肉按结构和功能不同分为平滑肌、心肌与骨骼肌三种。平滑肌一般构成内脏和血管,心肌主要构成心室腔壁,两者都不随人的意志收缩,故称不随意肌。骨骼肌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通常附着于骨,其收缩迅速、有力、容易疲劳,并可随人的意志舒缩,故称随意肌。现代“肠肌轴”学说认为,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与骨骼肌的形状及功能密切相关,通过补充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再辅助以适量规律的运动可减肥增肌、改善基础代谢、缓解胰岛素抵抗,降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
大量的动物实验发现,肠道菌群可能对骨骼肌稳态平衡有作用,即“肠肌轴”(gut-muscle axis)假说。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发表的一项研究,给早衰模型小鼠补充干酪乳杆菌代田株(LcS),改善了衰老相关的肌肉质量减少、力量衰退、线粒体功能紊乱以及炎症和活性氧水平升高,并维持了多种短链脂肪酸的水平;高剂量的LcS还改变了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富集的细菌属与肌肉和线粒体功能呈正相关,与衰老表型、ROS和炎症呈负相关;因此,LcS可以通过肠道-肌肉轴减轻衰老相关性肌少症,口服LcS补充剂可能是预防年龄相关性肌少症的一种潜在策略。[11]
“肠肌轴”相关的人群研究相对较少,唯一的一项人群干预实验是在西班牙养老院开展的。研究者将60名老年人随机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每天服用含有3375毫克菊粉和3488毫克低聚果糖的益生元,对照组每天服用相同剂量的麦芽糊精。各自服用13周以后,实验组的老年人每周感到疲劳的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右手握力明显强于对照组,证明了肠道菌群对人体骨骼肌功能的正向调节作用。[10]
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的改变会引起其代谢产物的改变,影响肌肉的状态,饮食、补充益生菌、益生元、运动等可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改变肌肉。
7. 肠-骨轴 | 瞄准肠道菌群,促进骨骼健康
在骨骼健康领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参与维持骨骼内环境的稳定,证明“肠骨轴”的存在。骨骼在人体的整体功能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外,还具有造血(骨髓)和储藏矿物质等的功能。因此,肠骨轴的功能不仅限于骨骼作为结构器官的功能,还在于它对个人总体健康的作用。
Theranostics发表的一项小鼠研究,在高脂饲喂的肥胖小鼠中,补充混合益生菌VSL#3可调节肠道菌群、增加菌群生成的吲哚-3-丙酸(IPA),从而改善肠屏障和肠道炎症,提高成骨细胞矿化、增加骨小梁形成、改善骨强度;机制上,益生菌和IPA通过miRNA-138-Kdm6b-H3K27me3表观遗传级联反应,阻止了肥胖诱导的成骨细胞中的线粒体转录因子Tfam的启动子超甲基化,从而提高Tfam表达,增强糖酵解和线粒体呼吸,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因此,益生菌或IPA可通过肠-骨轴改善骨健康。[12]
3. 百花齐放:开启肠道健康类产品新纪元
科学的进步把“看不见的肠道微生物”和“看得见的健康”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肠道健康逐渐被企业和消费者作为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整个市场迅速发展,经历了一个迅速扩张和野蛮生长的过程。肠道健康产业的火爆程度显而易见,但这块“诱人的蛋糕”到底有多大?
综合市场上的各种产品可以发现,目前,调节肠道功能的健康配料主要有益生菌、益生元和后生元三大类,被广泛应用于饮料、健康零食、焙烤食品、谷物早餐、婴幼儿食品等。
-
饮料及乳品
在大健康风潮的带动下,消费者对健康饮品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一项调查指出,超过三分之一的消费者在寻找他们食物中的功能性益处,2019年在寻找食品饮料中的有助身心健康功能的消费者对比2018年增加了23%。
2015年以来,国内乳酸菌饮料呈井喷式发展。根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乳酸菌饮料市场复合增长率为11.2%,2019年国内乳酸菌行业市场规模达364.8亿元。未来,国内乳酸菌市场将持续稳定发展,有望在2024年达到492.4亿元的规模。
乳制品也是益生菌应用最多的领域之一,约70%的益生菌应用于乳制品中,包括酸奶、乳酸菌饮料、干酪、奶粉等。酸奶则是乳制品中应用益生菌最多的产品,过去的酸奶产品大多是添加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两大发酵菌种,通过发酵产生有益菌群的低温酸奶产品。而现在的酸奶产品已经可以通过特定菌种和菌株,实现产品差异化定位,受到市场好评。
希腊酸奶巨头Chobani推出一款果味植物益生菌饮料Chobani Probiotic,融合了有机果汁、植物成分和数十亿益生菌,带有轻微的气泡感,添加有机水果和草药提取物以改善风味。
美国乳制品品牌Good Culture推出的有机饮料,巧妙将培养的开菲尔中有效的益生菌与姜黄、抹茶、白桦茸和胶原蛋白等功能性成分结合在一起。据悉,产品以牧场饲养的开菲尔为基础,其中含有的500亿种活性培养物(益生菌)赋予了肠道友好的力量。
蒙牛在旗下乳酸菌代表品牌优益C推出了“活菌泡泡”活菌型益生菌气泡饮料。区别于市面上常见的气泡水产品,活菌泡泡不仅是一款0脂、低糖的气泡水,更重要的是加入了对人体健康的活性益生菌,能够帮助餐后消化以及维持正常的肠道功能。
元气森林再度布局饮料新赛道,创新推出了清爽型乳酸菌饮品——对策常温乳酸菌饮品,产品以“0糖、0脂、乳双歧杆菌、添加膳食纤维”为核心卖点,并辅以清爽口感,用差异化产品满足“新生代”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伊利畅轻“餐后轻盈”新品酸奶,瞄准了人们“餐后减负”的需求,在新品中采用专业益生菌双菌种(乳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膳食纤维的轻体配方,帮助餐后消化以及维持正常的肠道功能。
乐纯推出的新款纯净无添加益生菌酸奶“你好轻松”,精心挑选乳酸菌品种,添加乳酸菌、长双歧杆菌BB536,每杯活性菌添加量≥108CFU/g,有助于调理肠道平衡,去油除腻。
卡士“餐后一小时”酸奶,选用100%供港标准生牛乳奶源,由天然原料制作而成;每瓶餐后一小时含有100亿双歧杆菌C-Ⅰ,能有效补充双歧杆菌数量,帮助消费者改善肠道亚健康状态。
新希望活润晶球酸奶,添加BL-4乳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HN019、嗜酸乳杆菌NCFM以及新希望自有专利菌株鼠李糖乳杆菌GRX10,通过益生菌晶球特殊工艺3D包埋技术,保证益生菌的存活率,使得更多益生菌能在肠道位置发挥作用。
-
软糖(压片糖果)
近年来,随着国民健康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的加速升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功能性食品的口感和颜值。从片剂胶囊到软糖果冻,功能性食品越来越像“食品”了。其中,糖果具有质量稳定、计量准确、体积小、携带方便、便于服用等优点,很多企业都开始推出功能性压片糖果,帮助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随口补充营养。2021年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保健食品备案产品剂型及技术要求(2021年版)》,首次将属于食品形态的凝胶糖果纳入保健食品备案剂型。如今,压片糖果、功能性软糖等新型保健食品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多场景体验,同时也为产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每日的菌”益生菌随行片,通过益生菌+益生元+水果精华的组合让膳食补充剂变的更好吃,轻巧mini的益生菌,可作为饭后小零食与朋友一起分享健康。
为了实现“让益生菌活在软糖里”这个目标,仙乐健康将优质益生菌原料凝结芽孢杆菌GBI-6086与软糖进行创新结合,推出GanedenBC30益生菌软糖,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贝欧宝biobor活性益生菌软糖,添加了活性益生菌配方,以高浓缩乳酸发酵液搭配凝结芽孢杆菌、菌粉,专注于营养健康理念,每45g软糖含10亿CFU活性益生菌,为肠胃带来真正的活力。
HeyJuice上新双色益生菌小熊软糖,有香橙和蓝莓两种口味。产品中添加嗜酸乳杆菌LA85、唾液乳杆菌LS97和副干酪乳杆菌LC86三大菌株,每粒(3g)含50亿复合益生菌。
-
固体饮料
与液体饮料相比,固体饮料具有组分营养化、品种多样化的特点。时代不断发展,固体饮料的设计推陈出新,使用场景越加广泛,组分营养化、品种多样化的特点使其受到了广大青年白领的喜爱。加之,现代人对于饮食营养结构的不均衡,导致肠道很容易生态失衡。面对这种情况,人们越发重视调节肠道菌群,额外补充益生菌,在日常生活中,益生菌的固体饮料成为了方便快捷的解决方案之一。
薄荷健康推出的小纤菌益生菌固体饮料,产品由小罐包装,每罐添加200亿活菌,其中包含一种专利菌株BNR17,有助于肠道控糖,有效进行体重管理。
WondeLab也推出过一款小蓝瓶益生菌固体饮料。产品选用6株杜邦进口全明星益生菌,帮助消费者改善肠道生态。
瞄准轻运动人群与久坐少动人群,ffit8将益生菌粉和蛋白粉相融合,推出ffit8 益生菌蛋白粉。配方上采用WPC浓缩乳清蛋白、WPI分离乳清蛋白、MPC浓缩牛奶蛋白、WMP全脂乳粉四种蛋白来源混合的方式,在保证蛋白质含量的同时提升蛋白粉口感;额外添加益生菌,蛋白粉+益生菌的双重属性加持赋予产品更多卖点。
姿美堂旗下品牌“一家专研所”推出爆珠+微囊相结合的益生菌固体饮料——“啵啵爆珠晶球口腔益生菌”。产品依托“桃子+薄荷”口味赋予产品清新感,同时搭配的爆珠工艺在口腔里跳动迸发,开启清享时刻。
-
健康零食
消费者对零食也开始追求健康概念,更多健康成分被加入,人工添加剂等成分被剔除,更加贴近年轻一代的佛系养生态度。益生菌益生元不仅可以提高食品整体风味,还有助于消化健康,也成为零食产品创新的新方向。除了常规的乳制品品类,在饼干、泡芙、冰淇淋、果冻、坚果、溶豆、固体酸奶块里添加功能成分也是一大流行趋势。
Qwrkee益生菌泡芙:由豌豆蛋白、蚕豆和高粱三种主要成分制作而成,每100克“泡芙”含有50亿益生菌。
波兰品牌Purella Superfoods推出的BeRAW品牌益生菌饼干,每块含100亿个益生菌(来自天然的凝结芽孢杆菌GBI-30),能刺激免疫系统,帮助维持肠道菌群的整体平衡。
联合利华推出首个益生菌冰淇淋品牌“Culture Republick”,产品中加入Ganeden BC30®的专利菌株,每一份冰淇淋均含有30亿活性菌。
果脯生产商Mariani包装公司推出包含GanedenBC30益生菌活性菌株的1日份包装果脯。
王老吉推出一款益生菌麦卢卡蜂蜜果冻。据悉,该产品采用古法鲜榨技术,主要成分有新西兰蜂蜜、白芸豆提取物、果蔬膳食纤维、益生菌等。
洽洽益生菌每日坚果,每袋加入10亿活性益生菌,又在坚果外包裹上一层发酵粉,酸奶风味满满。
-
后生元
后生元由于是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体外发酵产生的,因此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对pH值和其他条件具有高度稳定性,给产品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吸引越来越多的食品品牌加快了在后生元领域的步伐。
多个品牌在膳食补充剂、零食棒、软糖和shot型饮料等品类产品中都相继加入EpiCor后生元,探索健康的生活方式。
创源推出了黑豆马齿苋后生元压片糖果,加入益生菌分段固态发酵后生元粉。
日本House(好侍)食品也在旗下咖喱、奶昔等产品中加入L-137乳酸菌,满足不同人群的日常需求。
朝日旗下Calpis首款使用后生元成分的机能性表示产品「カラダカルピス」正式面世。产品中加入独家开发的淀粉乳杆菌CP1563菌株的代谢产物10-HOA,有助于减少腹部脂肪。
对市场来说,肠道菌群产业面对的是一个没有完全觉醒的庞大消费市场,还需要进一步的市场教育。人体微生物研究的进展打响了肠道菌群产业起跑的信号,领跑前列固然值得期待,但这是一场不必急于一时的长跑。赛道上的成绩如何,需要看下的功夫有多深。
更多肠道健康产业相关信息
详见《2022肠道微生态科学白皮书》
如有需要,请联系新营养许志清15035668600(同微信)
参考文献:
[1] A Stewart Campbell,Brittany D Needham,et al.Safety and target engagement of an oral small-molecule sequestrant in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 open-label phase 1b/2a trial.Nature Medicine.14 February 2022.
[2] Min Wang,Jianing Cao,et,al.Exploring the microbiota-Alzheimer’s disease linkage using short-term antibiotic treatment followed by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August 2021.
[3] Hiroki Kiyohara,Tomohisa Sujino,Takanori Kanai,et,al.Toll-Like Receptor 7 Agonist-Induced Dermatitis Causes Severe Dextran Sulfate Sodium Colitis by Altering the Gut Microbiome and Immune Cells.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September 2018.
[4] Hsin-Chih Lai,Chia-Chen Lu,et,al.Gut microbiota modulates COPD pathogenesis: role of anti-inflammatory Parabacteroides goldsteinii lipopolysaccharide.Gut.March 2021.
[5] Martin Depner,Markus J Ege,et al.Matur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me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 contributes to the protective farm effect on childhood asthma.Nature Medicine.November 2020.
[6] Luoyi Zhu,Xin Zong,et al.Multi-Omics Analysis of the Gut-Liver Axis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Liver Injury in Colitis Mice.Frontiers in Immunology.2021.
[7] Zunji Shi,Limin Zhang,et al.Impaired Intestinal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and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Ligands Contribute to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Mice.mSystems.2021.
[8] Zhe Han,Chaoping Cen,Dongxue Huo,Kaining Chen,et al.The Potential Prebiotic Berberine Combined With Methimazole Improve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Graves' Disease Patients Through Regulating the Intestinal Microbiome.Frontiers in Immunology.2021.
[9] Xinhuan Su, Ying Zhao,et al.Gut dysbiosis is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hypothyroidism withinteraction on gut-thyroid axis.Clin Sci (Lond) .2020.
[10] Buigues, C.; Fernández-Garrido, J.; Pruimboom, L.; Hoogland, A.J; Navarro-Martínez, R.; Martínez-Martínez, M.; et al. Effect of a Prebiotic Formulation on Frailty Syndrome: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 Int J Mol Sci 2016, 17, 932; doi:10.3390/ijms17060932.
[11] Li-Han Chen,Shy-Shin Chang,et al.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attenuates age-related sarcopenia via the gut-muscle axis in SAMP8 mice.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November 2021.
[12] Jyotirmaya Behera et al. Probiotics Stimulate Bone Formation in Obese Mice via Histone Methylations. Theranostics. 2021 Jul 25;11(17):8605-8623.
新营养留言互动
您的电话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诺辉健康旗下幽幽管获批,国家药监局幽门螺杆菌消费者自测第一证
下一篇:“长新冠”再度引发健康担忧,益生元精准化如何“拿捏”未来?
新营养峰会/活动
新营养热门资讯
新营养周报 | 农夫山泉上新蓝靛果混合汁
数据 / 观察 · 01-06
新营养周报 | 蒙牛推出早餐奶新品、纽曼
数据 / 观察 · 12-29
一图读懂 | 2024新营养肠道微生态格局与
XINGRAPHIC · 12-29
新营养周报 | 达芬奇优形推出纤体杯新品
数据 / 观察 · 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