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健康资讯

给力的Bifidobacterium lactis TCI 604益生菌,舒缓发炎、降低肠胃道不适

2021-11-23 10:38   来源:新营养

根据2020年中国癌症年报及国家癌症中心年度工作报告显示,虽然国人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已经从10年前的30.9%上升到目前的40.5%,但至今仍属高发疾病,其中罹患结直肠癌比例高居第三位。结直肠癌形成的原因非常复杂,年龄、家族史都是关键因素,若家族中有一位一等亲的家人罹患结直肠癌,则其罹患结直肠癌的比率为一般民众的2-4倍,如有二位一等亲的患者,其危险性提高至3-6倍;再者,拥有家族性大肠瘜肉症显性遗传的病患,自少年时期开始,通常在大肠上已长出上百颗的息肉,大约35岁时开始出现症状,而且65%息肉有机率转为癌症,45岁时发生大肠癌的比率则超过90%,到50岁时,往往发生率达到恐怖的100%,所以这类病患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就必须动大肠切除手术,为避免末期难以治疗;另一类遗传性非瘜肉症结直肠癌之自体显性遗传疾病的病患,经统计终身发生大肠癌的机会,亦高达80%。

结直肠癌在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容易被忽略,往往出现血便、排便习惯改变、贫血、腹痛、无胃口甚至体重减轻时,患者已经是罹癌第3至4期,好发族群约在50岁以上,经长期观察发现,好发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且每十位大肠癌患者中,即有一位为年轻人,种种迹象显示,对民众的健康威胁与日俱增。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先见之明,目前已证实饮食中的高热量、高脂肪及低纤维饮食与肠癌有密切的关系,并经由健康饮食以及良好的生活作息,维持理想体态,可有效减少罹癌风险。然而,近期开始有专家建议可食用益生菌,能达到「肠」保安康。

肠保安康 – 肠道菌群的重要性

为何「肠」保可以安康,指的是人体内肠道菌丛的丰富度,可影响到健康与否。目前发现这些生存于人体消化系统中的微生物,具有1000 多个菌种,含330 万个基因,大约是人类基因组2万-2万5000个基因的150倍。婴儿在分娩的过程中会从母体的产道经过,便会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母体阴部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帮助小孩肠道在出生后几小时内建立肠道菌相,协助维持肠道屏蔽与对病原的免疫作用,但当我们的肠道菌丛失调时,平时受共生菌抑制的坏菌则开始非正常增生,恐提高宿主的消化道疾病、肥胖以及癌症等风险,因此肠道菌相是极度须被重视的环节。

常见的肠道好菌有两大类,一类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形态多为短杆状、兼性厌氧,常出现在发酵食品中,另一类为双岐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其型态为Y字或V字,有利于肠道定殖,生存在全厌氧肠道内。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疾病、衰老等因素,会影响到体内的双岐杆菌,不论在数量、肠道占有率甚至整体丰富度都会逐渐衰减,因此,体内双岐杆菌可视为健康的重要指标 (如附图1)。


舒缓发炎、预防结直肠癌够给力 – Bifidobacterium lactis TCI 604益生菌

大江生医/上海百岳特专业研发团队,透过生物挖扩技术 (以基因科技、大数据、自动化、智能配方平台及工业4.0制造,实时荧光定量分析仪、AOI自动光学检测、极速高通量样品处理手臂、全自动核酸萃取、全智能六轴手臂等高自动化设备,从整合大数据出发,将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实验室变为现实,结合全球生物科技资源的运用,打造高效能产品),自行从母乳中筛选出Bifidobaterium lactis TCI 604益生菌,能调节免疫作用、胆固醇代谢、消化性溃疡、大肠息肉症甚至肿瘤抑制等相关基因表现,能有效改善肠胃道状况,具备肠胃道保护潜力。

就算有好菌,也得在服用过程中,通过人体胃酸与胆盐考验,方能存活体内定殖。大江生医/上海百岳特研发团队,模拟人体环境,将TCI 604益生菌放入高酸性、胆盐环境中培养后,仍能维持高菌数,显示TCI 604益生菌具备耐酸耐胆盐能力以及良好安定性 (如附图2),因此不易被胃酸分解,可穿过胃酸及胆盐的环境,并顺利于肠道中定殖。

高效定殖 – PRO6X 配方技术

PRO6X配方技术,为大江生医/上海百岳特专业研发团队针对独家益生菌的增殖培养基进行分析,使用天然食品成分设计配方,研究关键成分及配比,为益生菌提供了合适的营养成分,其中包含氮源、碳源、盐分和微量元素,在补充益生菌的同时,同时将体内打造成最适合益生菌的生长环境,让益生菌拥有抵抗胃酸和胆盐逆境的最佳后盾,藉此提高益生菌从胃部到达肠道的存活率。在内部测试各项菌株的试验中,平均可提升2-12 倍的菌数。
 
经PRO6X配方技术培养TCI 604 益生菌的抗胃酸以及胆盐数据显示,从试验前 (T-0hr),到一开始模拟胃部环境 (S-0hr 至 S-2hr),中间经过模拟十二指肠环境 (D-0hr),最后再到模拟小肠环境 (I-0hr 至I-8hr),可发现在肠道的菌数高峰值比起试验前 (T-0hr),TCI 604 益生菌的整体菌数可提升2-3倍,证实TCI-6X PRO 配方可增加通过胃肠道的活菌数量,进一步影响益菌的定殖率 (如附图3)。

体外功效研究 – 探讨TCI 604益生菌之抗肠炎潜力

过往文献显示,有几项重点基因指标,与抗肠炎能力息息相关,包含CRP 发炎基因(C-Reactive Protein) 会参与免疫作用,并使体内发炎反应调控失衡,在反复发生大肠炎的情况下,导致大肠息肉产生;CYP7A1 (Cytochrome P450 Family 7 Subfamily A Member 1)基因与胆固醇、毒物代谢能力相关,高胆固醇或肠道毒物累积过量的人,罹患大肠息肉或是结直肠癌的机率也越高 (如附图4);再者为APC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肿瘤抑制基因,参与讯息调控,该项与抑制大肠息肉、结肠癌的罹患率甚至预后有非常密切之关系 (如附图5)。

大江生医/上海百岳特专业研发团队透过人类周边血单核细胞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 作为大肠息肉症平台,检测TCI 604益生菌是否能影响CRP 、CYP7A1及APC的基因表现,以便评估其抗肠炎之 潜力。由基因表现数据显示,TCI604益生菌能降低6% CRP发炎基因表现、提升24% CYP7A1胆固醇代谢基因表现以及增加高达79% APC肿瘤抑制基因表现,各项指标皆具备显著差异性,证实TCI 604益生菌具备抗肠炎、降低罹患结直肠癌风险的潜力 (如附图6)。

临床功效试验 – 探讨TCI 604益生菌胶囊之肠道保护以及体感评估

益生菌的功效,仍需证实可在人体的复杂环境中发挥,方能信任其效性。大江生医/上海百岳特专业研发团队进行人体临床试验,观察TCI604益生菌胶囊对于人体是否能达到肠道保护,试验者共8位、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免疫力较差的成年人,受试者于每日饭后服用一粒TCI 604益生菌胶囊 (50 mg / day),为期四周并于服用前、服用后4周进行检测。本实验采自身对照方式进行,比较受试者服用前与服用后之体组成变化 (包含全身体脂率、躯干体脂率、腰围)、抽血检测大肠息肉、消化性溃疡等相关促发炎因子表现,同时填写体感问卷,反馈服用期间的肠胃道不适是否获得改善,而在受试者于服用期间,并无产生任何身体不适等反应。

经由人体临床试验证实,服用TCI604益生菌4周后,在体组成变化方面,能显著让受试者之全身体脂率下降0.7%、躯干体脂率下降0.8%、腰围减少1.4 cm外,同时能显著抑制大肠息肉症 (TNF-α及CRP)、消化性溃疡 (IL-1β, IL-6, IL-8, IL-17A)等相关促发炎基因表现,而在体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受试者于服用期间,肠胃道状况有获得改善,整体改善率高达7成 (如附图7-11)。综合以上结果,证实TCI 604益生菌具备优异的肠胃道保健效果。

结语

Bifidobacterium lactis TCI 604为大江生医/上海百岳特专业研发团队,从母乳筛选出双岐杆菌-雷特氏B菌,人体内所含的双岐杆菌数量,被视为健康的重要指标,然而该菌更具备降低消化性溃疡、结直肠癌风险以及改善肠胃不适之肠胃道保健功效,期间运用独家PRO6X配方技术,使用天然食品成分设计配方,研究关键成分及配比,让我们补充益菌的当下,也将体内打造成最适合益菌生长的环境,藉此提升存活率。大江生医/上海百岳特从细胞乃至临床功效试验,落实科学验证,以前沿科研为本,高质量自动化生产为用,打造国际等级高效能健康食品,透过益菌舒缓发炎,同时又能顾肠胃,让您远离肠癌风险、肠保安康、活得精采。

参考文献
1.Arboleya, S., Watkins, C., Stanton, C., & Ross, R. P. (2016). Gut Bifidobacteria Populations in Human Health and Aging.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7, 1204.
2.Vermeire, S., Van Assche, G., & Rutgeerts, P. (2005). The role of C-reactive protein as an inflammatory marker in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Nature clinical practice.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12), 580–586. 
3.Su, P., Henriksson, A., & Mitchell, H. (2007). Prebiotics enhance survival and prolong the retention period of specific probiotic inocula in an in vivo murine model.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103(6), 2392–2400. 
4.Liu, W., Chen, M., Duo, L., Wang, J., Guo, S., Sun, H., Menghe, B., & Zhang, H. (2020). Characterization of potentially probiotic lactic acid bacteria and bifidobacteria isolated from human colostrum.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103(5), 4013–4025.

新营养留言互动

您的电话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益生菌3.0时代:益生菌进入功能细分领域,灭活益生菌大放异彩
下一篇:儿童牛初乳奶片持续火热,品牌如何做差异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