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健康资讯
念珠菌感染莫要急,酵母益生菌或许能帮到你
2020-01-21 20:21 来源:新营养
图源:摄图网
人体能和很多微生物和平相处,其中就包括念珠菌。但是,当这些“友好的菌群”在某些部位水平过高时,就会导致感染。比如口腔念珠菌病、念珠菌性唇炎、念珠菌性口角炎、念珠菌性阴道炎、消化系念珠菌病、呼吸系念珠菌病等等。
关于念珠菌你了解多少?
念珠菌(CANDIDIASIS),又称假丝酵母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因其很像酵母菌但又不能形成真正的菌丝而得名。目前已知的念珠菌超过80种,其中可对人致病的包括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等,除白念珠菌外,其他统称为非白念珠菌。
念珠菌分布广泛,常寄生于人皮肤、口腔、阴道和消化道粘膜等处[1]。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有典型的两面性,不致病时呈酵母状,致病时呈菌丝状生长,即大量出芽形成芽管或假菌丝,增强了侵袭和粘附能力,开启致病模式。有时甚至会穿过粘膜屏障进入血液或内脏器官,引发全身感染,如念珠菌性血流感染、尿道炎、肾盂肾炎、心内膜炎、脑膜炎等[2]。
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念珠菌感染病例超400000例,ICU患者发病率从0.24增至34.3/1000例,死亡率接近40%,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是念珠菌感染的高风险人群。近几十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各类非白色念珠菌类的患病率超过了白色念珠菌感染。2004-2008年美国23个医学中心,有2019例确诊念珠菌血症的病原体分布,非白念比例超白念(白念:非白念=45.6%:54.4%)。
美国念珠菌血症的病原体分布
图源:PATH(前瞻性抗真菌治疗联盟数据库)
2010年CHIFNET(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研究中,通过收集血液、无菌体液等与感染相关的菌株(上呼吸道标本不予收集,排除定值部位菌株)共829株,念珠菌分离率为89%,非白念比例同样超白念。
中国念珠菌菌种分布及血液菌种分布
图源:CHIFNET(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
mBio:酵母益生菌或可抑制非白色念珠菌感染
非白念珠菌比例的增长,对公众健康带来很大威胁。来自mBio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3],来源于食物中的2株酵母菌在体外及体内均表现出益生作用,可抑制多种非白色念珠菌的念珠菌属物种的感染并降低其毒力。
研究采用从托迪酒和苹果酒中分别分离和鉴定的两种益生菌酵母(酿酒酵母KTP菌株及西方伊萨酵母ApC菌株)来测试其是否可以抑制多种非白色念珠菌的念珠菌属物种(包括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的毒力。试验在三种不同条件下进行:接种前,在施用益生菌之前用益生菌进行处理念珠菌属菌株;共培养,益生菌酵母和念珠菌属同时应用菌株;接种后,在施用念珠菌属菌株后进行益生菌酵母处理(分别在粘附和生物膜形成后60和90分钟处理)。
结果显示,这些酵母菌应用于非生物表面时不仅会降低包括耳念珠菌在内的非白色念珠菌的粘附能力(最高可降低53%),还减少了多达70%的生物膜形成,含有非白色和白色念珠菌种类的混合培养物获得了相似的结果。除此之外,将食物来源的酵母菌施用到表面上还抑制了许多非白色念珠菌中的丝化过程(丝化作用是强力真菌逃避人体免疫反应的一种机制,被认为对粘附和生物膜形成很重要)。
2株酵母益生菌抑制非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
图源:参考文献[3]
而另一组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检查这2株酵母益生菌的存在对非白色念珠菌附着人上皮细胞的能力的影响,发现了酵母在减少粘附方面非常有效,特别是当它们在引入真菌微生物之前就存在。为了测试酵母在生物体内是否具有类似作用,研究人员用非白色念珠菌感染了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用食源性酵母益生菌处理后,他们发现线虫的寿命更长,从感染的线虫中回收的念珠菌活性更低。
2株酵母益生菌干预或可缓解念珠菌感染后于线虫肠道中的致病性定殖
图源:参考文献[3]
综上所述,2株酵母益生菌可抑制多种非白色念珠菌的念珠菌属物种(包括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的毒力;抑制念珠菌与非生物表面或结肠上皮细胞的粘附、丝状形成及生物膜的形成;以及在秀丽隐杆线虫体内,抑制念珠菌感染,以及缓解念珠菌感染后于线虫肠道中的致病性定殖。
虽然有临床研究表明,益生菌有助于减少人黏膜表面的念珠菌定植,缓解念珠菌感染症状体征。但是源头上的预防才是关键,对于免疫力差的人,除了加强体育锻炼外,在饮食上也要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食物,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外出时要减少公共用品的使用,使用共用的器具要做到严格的消毒;对于免疫力低下的群体,如新生儿、老人及糖尿病患者等要格外进行保护。
当然,随着研究的不断完善,未来希望益生菌能够成为治疗念珠菌感染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Miranda LN, van der Heijden IM, Costa SF, Sousa API, Sienra RA, Gobara S, Santos CR, Lobo RD, Pessoa VP, Levin AS.“ Candida colonisation as a source for candidaemia”.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Volume 72, Issue 1, May 2009, Pages 9-16
[2]Nobile CJ, Johnson AD.“ Candida albicans biofilms and human disease”. Annu Rev Microbiol 69:71–92.
[3]、Lohith Kunyeit et al.“Probiotic Yeasts Inhibit Virulence of Non-albicans Candida Species.”mBio.October 15,2019.
新营养留言互动
您的电话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酵母益生菌——ibSium®肠道健康突破性的全面支持
下一篇:李兰娟院士:微生态疗法是新型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疗方法之一
新营养峰会/活动
新营养热门资讯
创新原料、前沿技术、热门趋势,引领营养健
风信社 · 10-31
内卷破局!聚焦健康产业新质赛道,揭示“健
风信社 · 10-30
探索药食同源的无限商机,科学前沿与市场应
风信社 · 10-29
抗衰老领域升级揭秘市场新增长机遇 | 202
风信社 ·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