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健康资讯

从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强调菌株的关键性说开去

2019-06-28 05:58   来源:新营养

图源:科汉森

2019年3月2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开征求《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征求意见稿)》意见,其中第四条提及,“申请益生菌类保健食品,除按照《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提交申报资料外,还应提供菌种及菌株的相关资料。”其下辖第九点更明确指出需提供,“菌种在株水平上具有功能作用的研究报告、科学文献等”。 虽为征求意见稿,但足见国家监管部门对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中菌株关键性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向相关行业释放了强烈信号:益生菌产品的功能作用与菌株有着密切联系。

菌株特异性从何而来?

“益生菌”源于希腊语“生命”。也因此,世界粮农组织和世卫组织工作组专家在2002年将益生菌定义为“当足量补充时,对宿主有益的活的微生物”,并强调益生菌的健康功效是具有菌株特异性。足量补充,对宿主有益和活的微生物是益生菌的3个基本特征。

为什么要强调菌株特异性?我们通常所说的益生菌,比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大多指的是益生菌的菌属,这些菌属由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比如乳酸杆菌的菌属下,有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等菌种。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形态学和生理学性状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一个菌种。而同一菌种不同来源的细菌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比如LGG®鼠李糖乳杆菌就是隶属于鼠李糖乳杆菌菌种下的一株菌株。

图源:科汉森

那么菌株的特异性到底从何而来?研究表明,不同种属的菌株,其生理、代谢存在一定差异,对人体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大量研究亦表明,同种属的不同菌株其益生功能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益生菌需要在株的水平上进行益生功能的验证,以明确菌株的功效。同时,由于益生菌的特性还受到生产培养条件的影响,生产发酵条件不过关,会发生益生菌基因丢失的现象,这种条件下所得到菌株与原始菌株相比,会有很大缺陷。例如市面上有些打着”鼠李糖乳杆菌GG”的产品,和科汉森原厂生产的LGG®️鼠李糖乳杆菌菌株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真正的益生菌需满足的3个基本条件

第一,益生菌需要有充分的临床试验支持,统计不同菌株临床试验情况,最可靠的方法是通过美国医学数据库Medline进行查询,下图反映了目前市场上一些主要菌株临床研究情况,可以看到来之科汉森LGG®️菌株,以及另一株明星菌株BB-12TM双歧杆菌,临床研究处于遥遥领先的地步。

第二,人体的胃肠道中胃酸和胆汁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而益生菌作为活的微生物,主要在胃肠道内发挥作用,因此益生菌需要有耐胃酸,耐胆汁和肠粘膜定植功能,缺一不可。

第三, 益生菌产品需要有很好的常温货架期稳定性,以确保产品在货架期内有足够的活菌数。

不同来源的益生菌菌株可能存在巨大差异

以上文提及的LGG®️鼠李糖乳杆菌为例,该菌株是由两位美国科学家Gorbach和Goldin在1985年分离得到的,科汉森于2016年从维利奥购得了该菌株的所有权利。LGG®️鼠李糖乳杆菌是益生菌界当之无愧的明星菌株。然而,山寨现象几乎是所有市场的顽疾,LGG®️鼠李糖乳杆菌也未能幸免,惨遭山寨,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打着“鼠李糖乳杆菌GG”旗号的产品,这些产品来源各异,让业界备感困惑。这些所谓的”鼠李糖乳杆菌GG”的作为益生菌的能力如何?让我们用数据说话。 如前文所讲,市面上有些打着”鼠李糖乳杆菌GG”的产品,由于生产工艺的缺陷,通过对比发现这些产品存在ISL1与ISL2基因片段丢失,其中ISL1直接影响到菌株运输或代谢糖的能力;而ISL2为多次单位菌毛(SpaCBA)和分选酶(菌毛结构需要组件)的对应基因组菌毛的缺失,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就是菌株在肠道定植能力的急剧下降。 这种差异性还体现在在抑制,竞争与排除病原菌能力上。研究显示,不同来源的鼠李糖乳杆菌菌株, 对于阪崎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夹膜梭菌、鼠伤寒沙门氏菌4种病原菌的抑制,竞争和排除能力相差很大,有些对以上病原菌并没有表现出抑制作用。[2]而对于益生菌制品而言,甚为关键的一点是,不同菌株间的功效验证临床实验证据和货架期稳定性也相去甚远。[3]

好菌株才能确保好产品,好产业

由此可知,基因差距、来源和生产方法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即便是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间也存在着作用、稳定性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因此,在开发益生菌相关产品时,有必要格外强调菌株特异性的重要意义。充分的临床试验证据;耐胃酸、耐胆汁、肠粘膜定植优异以及货架存放期内较强的稳定性都可以作为评判菌株优劣的参考标准。

在益生菌相关产品高速增长的今天,益生菌几乎成为了“健康”的代名词。这对于益生菌发展而言,既是好事,也暗藏隐患。如果不能从源头严控益生菌产品品质,一旦大量功效无法验证、稳定性无法确保的产品流入市场,伤及的不仅是消费者对于全体益生菌产品的信心,还将给整个益生菌上下游产业带来无法挽救的损失。所幸,无论是国家监管层面,还是益生菌原料企业都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因此,有必要提醒更多终端品牌警惕,务必在菌株选择上慎而又慎,这既是对消费者的负责,更是对企业、对品牌、对整个产品的义务。

参考文献:
[1]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13,79(7) p.2233–2239
[2]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1, 105, 887-894
[3] Internal data, Chr. Hansen

新营养留言互动

您的电话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益生元—你所忽略的?
下一篇:营养在线 | 肠道微生物组:同一种营养,不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