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群资讯

营养在线 | 控制饮食能有效缓解糖尿病!中国人糖尿病六大特点

2018-02-20 18:58   来源:新营养

控制饮食能有效缓解糖尿病

“通过饮食管理降低体重≥15kg/年≈糖尿病症状缓解率86%”,这不是网络谣言。

这是近期发表在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一项名为“糖尿病缓解临床试验”(DiRECT)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显示,采取积极的饮食限制管理,可以使近半数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实现糖尿病症状的显著缓解,而且很可能不再依赖药物治疗。在12个月内如果能减肥15kg以上,糖尿病症状的缓解率更是达到86%¹ 。

无数降糖药做不到的成就怎么被实现?先从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

其实,通过饮食控制来缓解糖尿病的症状发生并不是一件新鲜的事。众所周知,肥胖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双恶性循环”假说认为,肝脏和胰岛内的多余脂肪引起的恶性循环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病。饮食不当导致的能量摄入过多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第一步,能量过多,会使肝脏合成更多的脂肪,这些脂肪相当一部分会堆积在肝脏。而肝脏合成脂肪的增加,会导致更多的脂肪输送到包括胰岛在内的全身各处,胰岛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会受到脂肪影响而下降,导致血糖升高,而血糖升高后,又会导致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进入肝脏继续推动脂肪合成,随即更多的脂肪就会来到胰岛,这种肝脏和胰岛内的双恶性循环就导致了糖尿病的发生。

历经动物和人类研究证实,积极饮食控制可显著缓解糖尿病

“双恶性循环”假说揭示了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密切关系。那么,通过积极的饮食控制是否真的能缓解糖尿病的发生呢?

动物研究显示,在患有2型糖尿病大鼠中,给予短期、超低热能(每天摄入量为正常情况下的四分之一)的饮食能够在不减轻体重的情况下,降低这些大鼠的血糖²。

为了进一步验证在人类中饮食限制对2型糖尿病的缓解效果,英国研究者在2014年启动了这项名为DiRECT的大规模人体对照试验。

该试验共纳入了298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被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仍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糖尿病治疗,而干预组则将减肥作为目标,进行3个月,在患者自愿下可长达5个月的低热能饮食。结果发现,干预组在12个月的时间内实现了平均10kg的减重,并且有46%的患者达到了糖尿病缓解标准,74%的患者不再需要服药控制血糖,对照组这两项数字分别只有4%和18%。研究人员将干预组患者分为了减重0~5kg、5~10kg、10~15kg和大于15kg四组进行分析,实现糖尿病症状缓解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34%、57%和86%,减重越多,就越有可能实现缓解糖尿病的目标。

阻击肥胖远离不良饮食习惯

DiRECT研究的预计持续时间为四年,而研究的第一年结果已经证实了通过有效的饮食管理降低体重能显著缓解肥胖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发生。那么,肥胖糖尿病患者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饮食控制、减轻体重呢?

其实, 不少人的肥胖都是在不经意间被日常生活中的“汤”“糖”“烫”堆出来的, 只要慎重对待, 同样可以将体重控制下来。

“汤”是人们餐桌必备的。汤入胃后,半小时即可到达小肠,无需消化或经人体简单消化后迅速被吸收,久之,营养物质不断在人体内堆积,从而导致人体发胖。食糖过多,超过人体所需,便会转化为脂肪贮存于体内,使身体发胖。“烫”是指有人喜欢吃过热的食物,太烫的食物会使人的肠壁血管扩张,消化腺分泌活动加强,从而刺激人的食欲,增加食量。只有改变这些不良生活方式,才能离肥胖和2型糖尿病更远一点。

另外,本身就肥胖、饮食量大的2型糖尿病人一般都要控制饮食,但这个过程应循序渐进。同时,调整病人的饮食结构对减轻饥饿感有一定的帮助。应多吃低热能的食品, 如黄瓜、大白菜、豆芽、菠菜、冬瓜、南瓜以及海藻类、蘑菇类、豆腐等;多选用粗杂粮代替细粮,如红豆粥、荞麦面、玉米面制作的馒头、面条等。此外,可以每次进餐前先吃一碗蔬菜,以增加饱腹感,然后再进正餐。两餐之间饥饿时,可吃些黄瓜、西红柿等,或采用加餐的办法,当然加餐的量是从正餐中减去的,而不是额外增加的量,也可把菜做得淡些,以降低食欲。

综上所述,饮食限制作为非药物手段,能有效缓解肥胖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并可能使患者不再依赖药物治疗,但最好在确诊糖尿病后尽早开始进行。另外,每个人身体条件不一样,到底怎么吃对患者最好,还是得医生说了算。

中国人糖尿病六大特点

近30年来,特别是近10年,中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2013年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人数为9840万,居全球首位,成了“糖尿病大国”。研究表明,这是人们静态的生活方式、饮食、环境因素、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等与遗传背景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以下6个特点。

第一,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早。与欧洲相比,中国中青年糖尿病患者(30~69岁)患病率较高。我国2型糖尿病的诊断年龄平均是55岁,低于西方的58岁,40岁以下诊断的患者高于美国和欧洲。

第二,我国糖尿病患者比欧美人瘦。在同样的BMI或腰围水平,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亚洲人有较多的内脏脂肪,比白人多3%~5%。研究显示,白人BMI为30公斤/米2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率与中国人BMI为25公斤/米2的人群类似,表明中国人发生糖尿病的BMI较低。

第三,更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中国人由于内脏脂肪含量相对高,所以看上去虽然不胖,但胰岛素抵抗却不轻。并且,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B细胞数量和功能更容易早期衰竭,尤其是早时相胰岛素分泌。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以及较多的内脏脂肪使得国人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同于西方。

第四,餐后高血糖的比例较高。糖尿病患者可能单纯空腹高血糖,也可能单纯餐后高血糖,还可能空腹和餐后血糖均增高。与欧洲糖尿病餐后血糖升高的比例35%相比,国人餐后血糖增高的比例为45%。因此,筛查糖尿病时不能只查空腹血糖,也要检查餐后2小时血糖,否则会漏掉很大比例的糖尿病患者。

第五,中国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含糖类高。尽管中国人饮食结构近年来有较大的调整,脂肪和肉食增多,但和西方国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20%~30%相比,中国人主食吃得较多,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约占60%~70%,脂肪、蛋白质摄入相对较少。这可能是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高的重要因素。

第六,更容易发生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由于中国人发病年龄较早,糖尿病病程较长,B细胞功能较易衰竭,更易出现尿蛋白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糖尿病患者的微量/大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是55%,高于西方的40.6%。

面对严峻的糖尿病发病势头,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血糖达标率都不尽如人意。我国的调查显示,2010年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仅为39.7%。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发病率、低龄化、B细胞功能容易衰竭、饮食结构和餐后高血糖比例较高等特点使得其糖尿病的防治不能简单照搬国外的指南,需要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的糖尿病防治策略。

早期防治仍然是糖尿病的有效而经济的手段,早期的大庆研究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仅可以减少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还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控制体重是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措施;通过各种渠道教育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知识必不可少。另外,早期进行B细胞的保护对亚洲糖尿病人群显得很有必要。在药物的选择上,须根据患者的特点,实行个体化治疗。研究证实,针对中国初发的2型糖尿病患者,α糖苷酶抑制剂的降糖效果不亚于二甲双胍。因此,在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我国糖尿病一线治疗药物不仅有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倡导的二甲双胍,还有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促泌剂,体现了亚洲人群糖尿病治疗策略与西方的不同。

新营养留言互动

您的电话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营养在线 | 维生素D3或能治愈心血管损伤,抑郁症会影响心脏健康
下一篇:聊聊婴儿配方奶粉的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