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资讯

“坏胆固醇”是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因素

2017-10-05 18:38   来源:新营养

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都处于迅猛上升阶段。2015年,我国总人口数为13.74亿人,但心血管病患者已多于20%,60岁以上人群的动脉硬化患病率已高达80%,形势严峻。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坏胆固醇

据研究证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或胆固醇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坏胆固醇水平升高,不仅会损伤血管,还会附着在损伤的血管壁上,并逐渐形成动脉粥样斑块。随着斑块的扩大,血管逐渐狭窄,容易诱发冠心病、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

更为危险的是,一些不稳定的斑块就像“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或是脱落后很可能引起血栓栓塞,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造成心梗、猝死等夺命危险。

坏胆固醇超标自测

坏胆固醇水平过高,可能会慢慢阻塞向心脏和大脑输送血液的动脉血管内壁,但初期,人体未必会有明显异常症状。

黄色素瘤 黄色素瘤可能预示坏胆固醇升高,以下两处最为常见。一是肘关节外侧,最容易长成一个黄白色的、脱出皮肤的疙瘩;二是眼睑内侧也最常见。

老年环 接近黑眼珠外缘的位置,出现一层灰白色的老年环,代表脂类物质沉积,提示血脂升高。

坏胆固醇指标 正常群体的坏胆固醇应低于3.4mmol/L。若指标异常,一定要遵医嘱进行降脂,切勿大意。 坏胆固醇指标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群体的危险指数都有差异,详见下图:

胆固醇的形成

"坏胆固醇"增多到心脑血管病的进展过程缓慢,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一旦发生心梗、中风,却能在短时间夺走性命。坏胆固醇的危害如此之大,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人体内的胆固醇1/4是吃进去,3/4是自身合成的。对于健康群体,人体会自动调节胆固醇水平,吃进去的胆固醇增多,自身合成就会减少。

但15-25%的人对膳食中摄入的胆固醇非常敏感,不宜一次性摄入过多;对于高危群体,自身对胆固醇的调节能力很可能已经降低,更应控制饮食。吃得多,但合成量并没有减少,从而导致血脂升高,过多的“坏胆固醇”沉积在动脉壁上。

血液中胆固醇来自两条途径,即食物中胆固醇吸收(大约占总胆固醇的1/4)和体内胆固醇合成(约占总胆固醇的3/4)。对大多数健康人而言,可以通过自身补偿机制维持血液胆固醇稳定。虽然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对体内的血液中总胆固醇影响相对较小,但个体对胆固醇稳态调节能力差异很大,对膳食胆固醇敏感的人群约占15%~25%。

血液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受来自膳食的多方面的影响。脂肪、胆固醇特别是饱和脂肪酸可以提高血液胆固醇的水平;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模式,膳食纤维、植物固醇等可以影响胆固醇的吸收或降低血液胆固醇的水平。膳食胆固醇主要来源于肥肉、鸡蛋、内脏等动物性食物,通常胆固醇高的食物也会富含饱和脂肪酸,即饱和脂肪酸与胆固醇食物同源。适量摄入动物性食品,对补充身体必要的营养成分是有益的;但随心所欲、大量无节制摄入富含胆固醇食物,势必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居民膳食指南是指导健康群体和大众的科学建议;针对已经患有高胆固醇血症人群,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必须强调严格控制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控制胆固醇≠完全不摄入

胆固醇过高自然不好,但胆固醇太低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因为胆固醇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是合成很多激素的前体物质。若胆固醇太低,则可能出现一些记忆力下降、肿瘤风险升高等问题。所以也得适量摄入动物性食品。

对于患有高胆固醇血症人群,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需控制膳食中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每天的胆固醇摄入量<300mg。

任何营养素摄入都应当遵循适量的原则,过多过少都不利于健康。根据目前营养科学界对营养素摄入量上限的制定方法,未制定上限值有两种情况:一是无安全风险问题不需要制定,二是科学数据缺乏无法制定。胆固醇未给上限当属于后者。

推荐每日小于300mg 胆固醇摄入量,最早来源于1968年美国专业团体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而制定,后来美国和一些国家膳食指南均采用了这一建议。近40 年来,随着大量科学研究的开展,未发现每日300mg 总胆固醇摄入量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直接相关。因此,2013年中国营养学会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制定中去除了胆固醇上限数值。

由于缺乏研究数据,也未制定新数值;2015年美国膳食指南同样取消了胆固醇上限数值。应该明确的是,取消每日300mg 胆固醇摄入上限,是指可以适当放宽,而非无节制、无限制多摄入胆固醇。随着人们膳食模式的改变,动物食品摄入增多,血液胆固醇升高是不争的事实,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升高。因此,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膳食模式中仍须强调低胆固醇、低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之前,由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慢病控制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四家单位联合发布“正确认识胆固醇”的科学声明。该声明指出,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俗称的“坏胆固醇”)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坏胆固醇”的控制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防线。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公众应积极关注自己的胆固醇水平,定期检测血脂状况,了解自身心脑血管的健康状况;对膳食胆固醇敏感的人群和代谢障碍的人群(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必须强调严格控制膳食胆固醇和饱和脂肪的摄入; 在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的基础上,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高危人群,使用他汀类药物控制胆固醇,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科学态度和有效措施;遵医嘱、坚持药物治疗,才能使“坏胆固醇”长期控制在理想水平,带来心脑血管长期获益。

延缓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食物多样,膳食平衡,保持营养均衡;不吸烟,不酗酒,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科学运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有效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方法。

新营养留言互动

您的电话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除了荟萃分析,这里还有一些关于Omega-3的有趣发现
下一篇:营养在线 | 体育运动对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咖喱中含有的姜黄素能提高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