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 观察资讯

一个历时5年,关于近千名中国健康妈妈的母乳研究都发现了哪些科学线索?

2017-09-23 08:08   来源:新营养

“妈妈”是很多人最先学会的词汇,世界上的语言有成千上万种,但妈妈的发音,却都极为相似。美国语言学家罗曼•雅可布逊教授认为,这是因为婴儿吃奶动作经常伴随一种轻微的“呣呣”鼻音,是宝宝双唇贴在妈妈的乳房上,嘴里饱含奶汁时所能发出的唯一声音,最后则变成了想吃东西的一种表示,因为妈妈是宝宝的哺育者,所以逐渐转变为宝宝对妈妈的称呼。

母乳,虽然已经存在了两亿多年,但对母乳的研究才开始了一百六十多年,而且目前还没有针对中国母乳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为了探究中国母乳的奥秘,我们与北京大学领衔的8所高校的专业团队倾力合作,开展了目前为止针对中国母乳的样本量最大、泌乳期跨度最长的乳成分研究——明研究。

明研究全面深度的分析了母乳的营养成分,探究了中国母乳与其他国家母乳的异同,为推动我国母乳喂养比例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它的奇妙魅力吧!

母乳中三大宏量营养素的波动是母乳金标准的深层次内涵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也是婴儿食品研发的金标准,其中最受关注的成分即为三大产能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乳糖。由于膳食对母乳中宏量营养素水平的影响极小,而且母乳中的蛋白质、脂肪和乳糖水平存在个体化特征,可能恰好是体现母子间遗传和代谢需求的呼应。所以,探讨不同泌乳期母乳中蛋白质、脂肪和乳糖的含量分布和变化规律才是最有意义的。这些变化规律其实才是母乳金标准的深层次内涵,对指导婴儿喂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从明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母乳早期(产后5-11天)蛋白质含量最高(13g/L),随着泌乳进展逐渐下降,在产后12-30天降至11g/L,在31-60天以后波动于8-9g/L;乳糖浓度则是随着泌乳进展而稳步增加。

脂肪,是婴儿神经系统发育中的关键物质,母乳中脂肪含量在母乳早期较低(29g/L),进入成熟乳后(产后12-30天)脂肪含量迅速上升到36g/L并一直保持相对较高水平,既往国内针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多集中在泌乳早期,时间跨度较少,且未对收集乳样的乳母健康进行界定,所以指导意义不大。明研究选取了中国代表性较好的三个地区——北京、苏州、广州,对540例乳母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乳样采集,结果显示母乳中ALA、LA、AA、DHA和EPA的含量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且有明显的时间变化趋势。

其中DHA、EPA和AA是最为重要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充足的DHA和AA的供给是婴儿生长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及视力发育的重要保障,由于婴儿的合成能力有限,所以来源于母乳的DHA、EPA和AA尤为重要。

明研究结果与国外其他国家的研究结果相比,DHA含量低于日本和菲律宾等沿海国家,高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这可能与饮食习惯如肉类的摄入有关;ALA和LA含量,尤其是LA含量明显高于国外报道的数据,这可能与我国乳母饮食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多来源于食用油有关。

明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时期AA:DHA在1.66-2.54之间,且随着泌乳期的延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这一比值明显高于WHO推荐的0.5-1.0,主要原因是我国母乳中AA含量较高,DHA含量较低,而AA/DHA较高会对婴儿的智力及视力发育造成哪些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明研究 - 让配方奶粉更接近母乳:明研究清晰地展示了母乳中三大宏量营养素在泌乳期的波动规律,提示未来配方奶粉也要根据中国母乳的特点,追求针对不同月龄的配方设计,甚至是更有针对性的个体化配方设计,为中国婴儿营养品的开发和升级提出了多种可能性。

母乳中的低聚糖是母乳喂养优越性的重要法宝

低聚糖是母乳中继乳糖、脂肪之后的第三大固体物质,由3-14个单糖组成,由于这类物质在婴儿的肠道中不能被消化吸收,所以既往的观点认为低聚糖主要发挥益生元的作用。但从近几年的一些研究来看,母乳低聚糖对婴儿生长发育的作用远远超出益生元的范畴,对婴儿的大脑发育、抗感染、免疫调节以及体内信号传导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由于低聚糖在母乳中的存在形式和结构非常复杂,所以对其分离和定量的研究都存在很大的难度。不过,此次明研究的数据首次揭露了中国城市母乳中10种低聚糖的含量,涉及的母乳样本从过渡乳一直到产后8个月。

明研究 - 为低聚糖健康效应提供更多的依据:这是目前中国为数不多的母乳低聚糖成分研究之一,提供了母乳中低聚糖物质的详细分布数据。不仅为中国母乳中低聚糖健康效应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母乳成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更有助于指导中国婴幼儿的喂养实践。期望明研究的此项低聚糖数据,可以有与乳母膳食、婴幼儿喂养状况等其他方面因素的关联。

母乳中矿物质的含量变化是婴儿矿物质推荐摄入量的基础标准

母乳中的矿物质含量与三大宏量营养素一样,都非一成不变的,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研究均显示,母乳中的矿物质含量会随哺乳时间而发生变化,同时某些矿物质可能会受到种族、饮食等因素的影响。但我国对母乳矿物质成分的研究多集中在上世纪80、90年代,且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量的研究。

明研究采用了多中心、大样本的分析方法,选取了444名处于不同哺乳阶段的健康女性,分析其母乳中的矿物质含量。结果显示,母乳中的矿物质具有显著的时间变化趋势,除镁、铁外,其他分析的矿物质含量均随哺乳时间而降低,在哺乳早期时变化最为迅速,其中钙:磷在各哺乳阶段均维持在2.1以上。

另外,明研究还发现,分娩方式会影响母乳中碘的含量,剖宫产乳母过渡乳中的碘含量(349.9μg/kg)显著高于同期自然顺产乳母过渡乳中的碘含量(237.5μg/kg)。这是关于剖宫产可能影响母乳成分的首个研究,为进一步降低我国长期居高不下的剖宫产率(《柳叶刀》报道我国剖宫产率为46%,居世界第一)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

明研究 - 让营养比例更均衡:明研究的研究结果为了解母乳成分和婴儿在此阶段的营养需求提供了最新的基础数据,反映了母乳中多种矿物质间存在特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很可能就代表婴儿营养吸收的最佳比例,提示婴儿营养一定要注意营养素间的比例,单一营养素的盲目添加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母乳中微生物菌群是构建婴儿健康肠道菌群的关键途径

随着实验技术和新一代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发现母乳与人体其他部分一样,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菌群,打破了传统的“母乳无菌”的观念。研究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是母乳中含量最丰富的菌属,双歧杆菌、乳杆菌、梭菌和肠道菌等菌属也普遍存在于母乳中,母乳中微生物菌群具有多样性和随时间变化相对稳定的特征,对于构建婴儿健康肠道菌群和免疫发挥重要作用。

从明研究的结果来看,母乳很可能是一个微生物的传递系统,母乳中的微生物菌群可能是作为“细菌种子”,与母乳中的低聚糖协同,对婴儿早期肠道菌群构建和成熟起重要作用。

令人费解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是公认的机会致病菌,它们以较高丰度、绝对优势存在于母乳中,但母婴未出现感染征象。

明研究 - 为母乳健康的奠定基础:如果把母乳微生物菌群视作人类与微生物协同进化相互适应的产物,而“微生物菌群-宿主”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则应是保持健康母乳的基础。母乳微生物菌群就像湖泊、海洋、甚至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菌群一样有自身的菌群生态学特征。因此,研究母乳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维持机制、以及菌群内物种共存机制对于研究母乳中微生物对婴儿和母亲的健康、以及母乳替代品的研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营养留言互动

您的电话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提升国民营养健康重在“早”
下一篇:纯果汁如何解除内忧外患,制胜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