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 观察资讯

从蟋蟀到野牛,这些国外的营养棒还真是百无禁忌啊

2017-05-11 16:11   来源:新营养

营养棒市场有多火?一份来自于Marketresearch.com的数据显示,2016年美国营养棒市场预计能够达到83亿美元的销售规模。而在过去5年中,该领域平均每年的增长幅度达到了7%。为了能在快速增长的营养棒领域分得一杯羹,一些“另类”营养棒产品粉墨登场,从蟋蟀到野牛,这些“百无禁忌”营养棒产品是在打概念牌还是真能在市场上引发新的消费热潮?本期让就我们来关注一下国外的营养棒产品吧。

蟋蟀蛋白棒,能叫响市场吗?

当人们还在争论是植物蛋白更环保还是动物蛋白更高效的时候,一股昆虫蛋白的风潮开始从俄亥俄州席卷纽约。

“这个世界上至少有20亿人在食用昆虫,不是因为饥荒,而是因为它们好吃而且是极佳的蛋白质来源。” 来自2013年联合国的这份报告让美国小伙Kevin Bachhuber看到了昆虫蛋白生意的曙光。于是,2014 年他创办的蟋蟀养殖农场 Big Cricket Farms在俄亥俄州诞生了。而专门销售蟋蟀制成的蛋白棒的公司Exo不久也在纽约成立。

许多公开数据都宣称,可食用昆虫市场正在迅速增长。市场调研公司 Global Market Insights 的数据显示,预计到 2033 年,全球可食用昆虫的市场将会从现在的 3300 万美元增长到 5.22 亿美元。推动该领域快速增长原因之一是昆虫被认为是理想的食物蛋白质来源。以蟋蟀为例,每一百克的蟋蟀中含有20.5 克蛋白质,同样重量的鸡肉和牛肉含有25克,但如果是用蟋蟀干和牛肉干对比,蟋蟀干的蛋白质含量则要高出22%。

如果再看下美国人对于补充蛋白质日益高涨的热情,就更容易理解可食用昆虫市场的兴起了。在过去几年里,美国蛋白质棒的销量从2010年的3.72亿美元上涨到了4.89亿美元,而富含蛋白质的坚果销量则上升了32%,在2015年达到了34亿美元。

现在,无论是在网上、当地的商店、健身房、零售店等都能买到这种蟋蟀蛋白棒,据说每根蛋白棒大概会用掉14只蟋蟀,并且有 椰子坚果、苹果桂皮等等口味供选择。而创始人 Charles Wilson表示,购买蟋蟀蛋白棒的消费者主要有三种:因为健身或运动需求有大量蛋白质需求的人、因为麸质过敏症等等过敏症状在饮食中有忌口的人、认同将蟋蟀作为蛋白质来源能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人。

当然,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是蟋蟀而不是别的什么昆虫?毕竟在201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那份报告中除了蟋蟀还提到了粉虱和蚂蚱是一座营养富矿,高蛋白高脂肪,还有对人体非常重要的赖氨酸和色氨酸,这两者是大豆等股类蛋白中缺少的两种氨基酸。不但如此,比起传统的牲畜养殖,昆虫占用的土地更少,排出的温室气体也少。

如果非要三选一的话,比起粉虱和蚂蚱,你可能更愿意选择蟋蟀吧。

肉条还是零食棒,哪个听起来更高大上?

Katie Forrest和Taylor Collins夫妇曾是骄傲的素食主义者。现在他们却在生产用肉制成的零食棒Epic Bar。这种转变刚好映衬了美国食品的潮流变化。燕麦条曾是热爱运动、注重健康人群最为推崇的零食。但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近几年来,美国食品潮流已经从碳水化合物和糖转移到蛋白质上面。这种转变过程中,像牛肉干这样的零食类肉制品方兴未艾。但是,尽管肉干也享有便携零食的称誉,但要在运动健身的过程中随时取用零食,很少有哪种食品能像独立包装的能量棒那样方便。这样的潮流拐点为Epic Bar的诞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正如Taylor Collins所说,“2013年,原始人饮食运动还刚刚诞生,非常小众,但是不管人们管它叫什么,他们都在朝着纯净蛋白质、低碳水化合物、低糖食物的方向迈进。我们看到了一个惊人的机遇。”这个机遇就是“肉条”,即把肉干或香肠那样的熟肉做成能量棒的形式。

现在Epic Bar有蔓越莓野牛培根、芝麻鸡肉烧烤、醋栗薄荷羊羔肉等口味。听起来有些怪异甚至难吃,但这些产品让顾客眼前一亮。自从2013年创立Epic Bar以来,公司取得了大幅增长。2014年,即Epic Bar第一个完整的经营年度,该公司创下680万美元的销售额。

如今,Epic正在扩大其产品类别,添加一种名为“Bites”的肉干,以及一个名为“Hunt & Harvest Mix”的系列——用肉类、浆果、坚果和种子取代原先高热量的什锦零食。包装上突出显示袋内的主要动物蛋白质来源。

美国营养棒“军团”能否继续领跑市场?

当然,类似于蟋蟀蛋白棒和野牛零食棒这样的产品在美国营养棒市场中,仍然走的是“小众”路线,而传统的营养棒市场则包括了谷物/麦片棒、能量棒、零食棒和蛋白棒。消费者在追求清洁标签、天然、有机、非转基因、低糖等卖点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功能性配料添加到了配料表中,例如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一些超级食品公司,例如通用磨坊、家乐氏、克里夫等占据了约50%的市场份额。

从2013年到2015年,平均到每个月都有近30款的营养棒新品面市,其中,2013年3月就有90多个营养棒新品上市。在这些上市的新品中,天然、高蛋白、无麸质是被生产商宣传最多的产品卖点,其次是高膳食纤维、非转基因、自有品牌、素食、有机、原生态以及无添加人工香料。人们对于营养棒的口味喜好表现得较为传统,排名前15位的口味依次是混合口味、巧克力味、花生酱味、

杏仁味、蔓越莓味、黑巧克力味、蓝莓味、椰子味、花生味、樱桃味、肉桂味、草莓味、苹果味、焦糖味和蜂蜜味。

无论如何美国营养棒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国内运动营养市场的兴起和零食市场的不断扩容,营养棒这种兼顾营养与便携、同时也易于融入更多新兴概念的产品形态已经呈现出火爆的前奏,伺机而动的生产企业不妨多参考国外的成功经验,打造出更符合国人需求的营养棒产品。

新营养留言互动

您的电话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糖税会跨过太平洋吗?还是先想想解决方案吧
下一篇:终于出手,娃哈哈踏上收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