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 观察资讯

一组数据,看微囊技术是如何改变营养脂质命运的

2016-11-08 04:26   来源:新营养

无论是在今天家喻户晓的DHA、EPA;还是营养界“新贵”共轭亚油酸、MCT等,这些我们冠以“营养脂质”称谓的健康原料给消费者的健康诉求带来了丰富的新选择。

然而身为“脂质”,不可避免的要比其他营养素更容易受到气味、口味、产品形态、货架期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看似“弱势”的所在,也恰给微囊技术以施展空间,使营养脂质在微囊技术的帮衬下“脱胎换骨”,焕发出勃勃生机。

剂型:营养脂质迈进普通食品阵营的“门槛”

在食药监总局2013年9月9日发布的一则《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监督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中可以看到,“自2014年1月1日起,禁止生产、经营和进口未获保健食品批准文号的片剂、胶囊、口服液、冲剂、丸剂等形态食品,禁止营养补充剂宣称有保健功能。”

这意味着,如果不改变剂型,营养脂质将无法跨越普通食品的门槛。

以鱼油产品为例,截至2016年6月2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批准的188个以鱼油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数据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中,几乎全部为胶囊和丸剂,仅有两个产品采用了片剂。

由此可见,在剂型要求相对“宽松”的保健食品领域,营养脂质的剂型尚且如此单调,更不用提对剂型要求更为苛刻的普通食品了。因此,剂型的改变成为了营养脂质迈进普通食品阵营亟待破除的首道“门槛”。

微囊技术:营养脂质大展拳脚的不二之选

要破除这道“门槛”,微囊技术成为了营养脂质的不二之选。

所谓微囊技术(Microencapsulation),指的是利用自然的或者合成的高分子包囊材料,将固体的、液体的、甚至是气体的微小囊核物质包覆形成为直径在1um~5000um范围内(通常是在5um~400um大小之间)的一种具有半透性或密封囊膜的微型胶囊的技术。

据了解,微囊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当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渥斯特教授采用空气悬浮法制备了微囊,并成功地运用于药物的包衣。因此,微囊技术的起点是比食品加工要求更为严苛的药品制造领域,这也决定了微囊技术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很多微囊技术仍停留在实验室研究和专利文献上,并没有转化为商品。

有了微囊技术的助力,以油脂、脂质等形态存在的营养油脂最终都可以通过粉剂的形式“重获新生”,从而在普通食品领域发挥更多的健康功效。

一颗合格的“汤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如果把微囊粉比喻成“汤圆”,那么营养脂质就好比是汤圆的“馅”,用来包裹营养脂质的壁材就是汤圆的“皮”。

要做出一颗合格的“汤圆”并不像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正如大连医诺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文忠博士所形容的那样,“在微囊技术最初引入食品加工领域的时候,人们只是希望能把营养脂质完整的包裹进壁材就可以了。而随着技术与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汤圆’的‘形状’,会不会‘露馅’,‘口感、气味’如何等有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时至今日,我们甚至在研究如何提高“汤圆”的生物利用率,最大限度的、精准的发挥其最大功效,做到靶向智能给药。”

所以,一颗合格的汤圆,不仅可以改变“馅料”的最终形态、质量和体积,提高其贮藏稳定性、溶解性和流动性;其“外皮”还能保护高敏性物质,极大地提高“馅料”对环境如光、热、氧、湿度和pH值的抵抗力;同时降低挥发性,延长风味物质的滞留期;保持“汤圆”中的生理活性物质和微量营养素的活性;隔离相互易反应的组分,使之可共存于同一物质中;防止和延缓其腐败变质;掩盖不良风味;在需要时以最佳方式释放风味物质;降低食品添加剂的毒理作用。

wenaa

以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微囊粉为例,将CLA-TG80%油脂及其微囊粉添加到配方中,制备面包和夹心饼干,对比空白组(未添加),进行烘焙产品口味、气味、外观的比较。从感官分析结果来看,用CLA- TG油脂和共轭亚油酸甘油酯60%微囊粉制备的面包在外观、气味及口味上无明显差异。但添加了CLA-TG80%油脂制备的饼干有明显的哈喇味,而CLA-TG60%微囊粉的样品则没有,两种形式的添加在外观上无明显差异。

wena

如何让营养油脂最大限度的发挥健康功效

“尽管微囊技术起源于药品制作领域,但将其应用在食品加工领域就不得不考虑成本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微囊粉达到医用级别的工艺性能,又要使其满足食品加工的成本要求。”吴文忠博士补充到,“所以我们在设备乃至壁材的重塑和选择上做了很多功课。”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除少数核心部件外,生产设备基本自行“解决”,而在壁材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成本,同时还要赋予微囊粉更好的生理特性,医诺甚至选用了膳食纤维作为微囊粉的壁材。

同时,为了实现智能给药,最大限度的提高营养脂质的生物利用率,诸如双层壁材等科技含量更高的技术将逐步应用到营养脂质微囊粉的加工中。

定制化营养脂质微囊粉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产品高度细分的今天,畅销的产品必然是那些能够更精准、更高效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因此,好的营养脂质微囊粉也必然要能够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馅料”的定制化配比上,更多的体现在技术层面的定制化上。比如,在了解微囊的特性要求之前,必须首先明确利用微囊技术生产产品的目的。产品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其性状是否会改变?是否需要控制开释?改进稳定性及活动性?有时为了适应特殊产品的应用需求,微囊的一些特性可能会被改变,比如物料组成、开释机理、颗粒大小、终极产品的物理外形及成本控制等。

微囊作为一种高新科技成果,正在转化为实用技术,深入到食品加工领域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传统的产品形式,让人们享受新型技术带来的高效、舒适和便捷。营养脂质微囊化对于提高营养脂质的性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必将推动功能食品、保健食品领域的变革和创新。

从“油”变“粉”,完成的不仅是产品形态上的转变,更使得营养脂质突破了原有的“局限”,更加精准、高效地发挥其产品功效,并通过定制化的微囊技术,使产品更具创新性和针对性,从而与竞品拉开差距,最终决胜市场。

新营养留言互动

您的电话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可口可乐:溢价科学奶的底气从哪里来?
下一篇:关于多肽的消化吸收,你还有很多不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