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 观察资讯

布局2025:全球营养产业九大前沿趋势,风口机会如何落地?

2025-01-20 11:14   来源:新营养

2025年,新的征程开始!回看2024年,营养健康产业受到了来自政府、资本、产业上下游的重视,持续释放强劲市场活力。

营养健康品类之所以如此受欢迎,离不开背后强大的消费市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高压工作环境,使得人们的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进一步激发了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需求。多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保健品市场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3年,全球保健品行业规模就已达到1873亿,其中美国占比达到32.51%,是全球最大的成熟市场;中国市场规模位列第二,占比19.75%,是全球保健品增速较快的区域之一,预计2023-2026年CAGR达到6.2%。

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竞相在2024年“放出大招”。从原料革新到技术升级,从跨境出海到人工智能(AI),营养健康产业呈现出了哪些趋势?企业如何抓住风口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跟随新营养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吧~

趋势一:合成生物,开启营养“智”造新篇章

趋势二:抗衰大年,是竞争壁垒,更是大势所趋

趋势三:“益生”万物,从“爆红”到“长红”

趋势四:药食同源,一面走势火热,一面发展困境

趋势五:突破局限,营养素拼“生物利用度”

趋势六:创新加速,新口味、新体验引领新潮流

趋势七:场景构建,满足消费人群的健康“刚需”

趋势八:跨境探索,重塑全球营养健康新生态趋势九:AI共享,营养产业拥抱科技赋能

01

合成生物,开启营养“智”造新篇章

2020年,合成生物学还是默默无闻的“小透明”,到2021年整个行业迅速爆发,初创企业竞相涌现,一级、二级市场躁动不已。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合成生物制造相关的融资次数超过了60起。在资本的加持下,合成生物独特的投资价值和市场潜力正在逐步释放。

为何资本如此看好合成生物细分赛道?究其原因,与其本身具备的“基因”有关。作为生物科学在21世纪刚刚出现的一个分支学科,合成生物学融合了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化学、材料学、信息科学和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这一跨学科的特性,使得合成生物学能在环境友好、资源高效利用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目前,合成生物学在生物医药、农业、食品与营养、消费个护、高性能材料、大宗化学品、生物能源等行业均有广泛应用前景。

在食品饮料领域,合成生物学的应用主要聚焦在四个类别:替代蛋白、食品添加剂、新食品原料和功能性食品原料。通过合成生物生产相对稀缺的原料,可帮助企业提高产率,实现原料端的降本增效。比如,江南大学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借助微生物发酵生产普通分子量的透明质酸,把成本从每公斤几万元降至每公斤仅几百元,实现了透明质酸大产量推广应用;自2023年卫健委对2’-岩藻糖基乳糖以及乳糖-N-新四糖两款发布了HMOs“三新公告”,截止目前已有帝斯曼、诺和新元、嘉必优在内的多家企业获批;此外,麦角硫因、辅酶Q10、PQQ等曾经只能通过动物/植物提取获得的热门功能成分,现在均能通过合成生物技术生产。

市场快速发展中,合成生物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国家层面的政策监管、规模化生产、成本控制、大众认知等,都会影响合成生物学在营养健康产业的发展。企业需要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关注法律环境变化、构建强大的生态系统,进而制定有效的战略规划,提前布局,抓住机遇。

02

抗衰大年,是竞争壁垒,更是大势所趋

衰老,作为人类生命进化过程中的伴随产物,已经成为新时代必须正视的现实。年轻人抗初老、中老年抗衰老,这也由此引发了一个问题,消费者都在关注什么抗衰方式?营养健康企业角逐未来的关键是什么?

  • 聚焦“新老年”,关键是提升健康寿命

到2050年,全球超65岁的人口将占总人数的六分之一。与此同时,人类的“健康寿命”并没有跟上寿命延长的步伐——多数人在六七十岁时,便陷入带病衰老的困境。因此,抗衰的目标并非对抗死亡,而是“延长健康寿命”,减少患病、失能的发生。加之,作为中国非常有生命力的群体之一,“新老年”在经济上展现出了强劲的实力,已成为营养健康产品的主力消费人群之一。

人体的衰老不仅仅是头发变白、皱纹增多这么简单,而是全方位的,包括视力模糊、黄斑变性;听力下降、耳鸣耳背;反应变慢、记忆衰退;关节疼痛、容易骨折;肌肉衰退等;此外,衰老还是心脑血管、慢阻肺、三高等慢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对此,企业主要有两种开发思路:第一是基于特定成分,聚焦某种健康问题。比如胶原蛋白、麦角硫因等,借助原料的功能性风口,更易打造出爆款,也更利于在消费者心中形成记忆点;第二是全面营养补充,通过优化营养素的协同作用和生物利用度为整体健康提供支持。

  • 细胞级抗衰,新概念探寻新解法

抗衰市场的战火愈演愈烈,品牌之间的竞争也从独家成分、配方的宣称进阶到了抗衰思路、科研功底的比拼。其中,“细胞抗衰”正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新风向。2013年,生命科学领域的权威期刊《细胞》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细胞衰老及营养调节失灵是衰老的重要标志。10年后,《细胞》杂志更新了这项研究,再度强调了细胞衰老与人体衰老的密切关联。在衰老的标志中,细胞衰老是重要一员,打断细胞衰老也成为了内源性抗衰的科学逻辑支撑。基于此,大量“抗衰成分”接连火爆市场。

图:细胞衰老

凭借“不老药”“抗衰逆龄”“修复细胞”等标签,NMN(β-烟酰胺单核苷酸)和NAD+(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抢先引起广泛关注;不久后,AKG(α-酮戊二酸)在巴克衰老研究所的一篇文章中被送上抗衰热门;同时,被誉为“生命之辅酶”的PQQ(吡咯并喹啉醌)大举进军抗衰市场,靶向作用线粒体;麦角硫因则以“妆食同源”概念持续火爆;亚精胺作为多胺家族中的大热成分备受瞩目……与此同时,以Swisse PLUS为代表的品牌也相继落下自己的“细胞级抗衰”棋子,掀起细胞抗衰新风潮。

相信未来将有更多前沿的抗衰理念、专业的生物技术,能够从学界成果真正走向市场,助推国内营养抗衰品类进一步完成产品升级。

03

“益生”万物,从“爆红”到“长红”

如果用一个字形容2024年的益生菌市场,“卷”一定首当其冲,这也恰恰说明了益生菌的热度非常高。然而,产品良莠不齐、行业过度竞争甚至价格战的情况频频发生,让众多从业人员苦不堪言,是益生菌行业“不行”了吗?

从消费者需求来看,并非如此。市场研究机构益普索(Ipsos)对2024中国成人健康管理洞察的报告显示,肠胃健康的关注度与睡眠、免疫力并列第一阵营,关注人群中有半数以上都表示在过去一年增加了对肠胃健康的花费,40%的人选择服用保健功能食品来改善肠道健康。而益生菌是肠胃关注人群选择最多的一类。或许对益生菌企业来说,更应该找到的是,“爆红”到“长红”背后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

新一代益生菌:新菌株的出现,无疑给“内卷”的益生菌市场提供了新的方向。众多企业开始布局以嗜粘蛋白阿克曼氏菌(AKK菌)为代表的新一代益生菌,建立Akk菌库发力市场化应用和推广,以期抢占新市场;属于厚壁菌门的小克里斯滕森氏菌,也在多种健康问题的干预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活菌数与货架期:在益生菌产品中,活菌数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在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菌株的活性往往会有所下降,成为了影响产品效果的关键因素。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企业通过更先进的生产和包装技术来提升产品质量。例如,采用冻干技术和特殊包装工艺,在延长益生菌产品保质期的同时,最大程度维持菌株活性;

多菌株复配:《2024营养盒子年度趋势报告》显示,当前多菌株科学复配的益生菌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人体肠道菌群是由1000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通过多菌株复配或许更贴近肠道菌群的自然状态,提供全面的健康益处;

产品更多元:如今,消费者正从传统“一菌治百病”的认知转向更精细化的需求。虽然大部分消费者仍以肠胃健康为主要购买动机,但逐渐增长的消费群体开始寻求口腔、呼吸系统以及皮肤和体重管理等更为精细的健康效益。在产品形态上,“粉剂/固体饮料”仍占主要市场份额,软糖、果冻等产品类型也开始出现,“好吃、好看、好用”特质完美融合。

归根结底,益生菌是具有一定研发壁垒的行业,一株功能益生菌的诞生要经过菌株分离、培养和一系列生理特性和功能的科学验证,周期之长、成本之高,非普通公司所能承受。国内益生菌行业正在从“营销上半场”进入“研发下半场”,未来竞争的核心必将是科研加持的新质产品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向“长红”。

04

药食同源,一面走势火热,一面发展困境

药食同源,这一古老而智慧的中医理念,在当今社会正逐渐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价值。

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为药食同源产业的蓬勃发展筑牢了根基。近年来,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不断扩容药食同源物质目录。2023年11月,西洋参、黄芪、灵芝等9种物质被正式纳入;2024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将地黄、麦冬、天冬、化橘红等4种物质正式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至此,已明确公布的食药物质数量已达106种。

药食同源的理念,正随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科学研究的深入而日益普及。《2024年药食同源趋势洞察》显示,社交媒体上人们对食疗滋补的讨论颇为火热。聚焦药食同源话题,男性以高达56.1%的占比占据主导地位;年轻群体也逐渐成为关注焦点,35岁以下的年龄段增加了4.2个百分点,无疑显示出药食同源已经成为跨越年龄和性别的广泛关注点。

政策利好、消费者关注的背景下,药食同源进入到了营养健康领域的快车道,成为当之无愧的热门产业。据智研瞻统计显示,2023年中国药食同源行业市场规模达到372.63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市场规模为122.54亿元,同比增长31.54%。2030年中国药食同源行业市场规模将达2169.86亿元。其中,单一药食同源成分的相关市场也正在走红,比如酸枣仁,一个单品原药材,其流通市场规模已经在500亿元上下,衍生品加终端零售规模超千亿。

蓬勃发展的态势背后,药食同源市场也面临着一些发展困境:

  • 市场普遍存在不规范行为,如虚假宣传、非法销售、以次充好等,大大影响行业秩序和长远发展;
  • 药食同源企业普遍存在研发创新不足的问题,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 市场存在一些质量安全问题,如添加剂超标、微生物污染等,不仅影响了消费者信心,也给药食同源企业的信誉带来了负面影响;
  • 功效验证堪称药食同源功能食品研发的关键环节,却也荆棘满途。传统中医药理论侧重于经验传承,对食材的功效描述多为宏观、定性,如“滋阴补肾”“健脾益气”等;但在现代科学的语境下,这些功效需精准量化,用确凿的实验数据说话。

面对药食同源这一“黄金赛道”,企业更应把握潮流,加大研发投入,携手科研机构,深挖各种食材的潜力,融合古今智慧,借助先进技术,打造更多优质产品。

05

突破局限,营养素要拼“生物利用度”

消费者对健康产品功能有了更细分的需求,健康消费也愈发专业、科学。但是,营养素会因为一些原因无法被身体完全利用,也就是说,吃进去的营养并不等于身体获得的营养。如何有效提高营养素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一直是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的课题。

通常来说,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低的常见原因主要有四种:

水溶性差:很多维生素和植物化合物普遍存在这个问题,比如姜黄、水飞蓟、辅酶Q10等;

稳定性低:与其他营养素相比,有些营养素在光照、高温和氧化条件下更易降解,比如绿茶提取物(EGCG)、谷胱甘肽等;

肝脏首过效应:许多成分主要在肝脏中被代谢,导致到达全身循环的有效成分减少;

分子量较大:较大的营养分子难以透过肠壁,降低了肠道吸收率。

为了有效提升营养成分的生物利用度,企业可配制为具有高生物利用度的补充剂,比如锌,以柠檬酸锌或葡萄糖酸锌作为替代;选择乳酸镁,这种形式确保身体可以吸收最佳量的矿物质,而无需大剂量摄入;其次,通过复合配方以支持某类营养素的利用,比如维生素C,可以提高非血红素铁的生物利用度;进一步优化营养成分,水解为小分子蛋白质、脂肪等,比如胶原蛋白肽;此外,不少企业也正在努力研究新型递送系统,包括纳米乳剂、脂质体、微胶囊技术和其他复杂的包埋技术等,改善营养物质的理化特性,优化其溶解性、吸收性和稳定性,从而更好地进行营养递送。

06

趋势六:创新加速,新口味、新体验引领新潮流

在营养健康领域,营养价值和功效是产品成功的首要因素。但是,如果一味地牺牲口味、口感,产品则很难实现长期复购。可见,是否能让消费者对产品的营养价值感知产生更具象、更好的体验,将成为健康食品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根据《2023京东健康母婴营养品消费者调研》及新榜的《2023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成分、安全、益处是人们购买营养保健品的主要关注因素,而产品的味道、口感、便捷性也正在成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一项市场调研也表明,整个食品市场中(茶咖、乳品、软饮酒水等),水果、花香类风味产品最受欢迎,五谷、果蔬、药食同源等天然健康食材风味也逐渐成为市场新宠。

然而,很多有营养、高功效价值的原料往往在风味口感和使用体感上是缺乏优势的。对此,众多企业纷纷推出创新解决方案,以同时保证有效成分含量及活性、稳定性与口味口感的难题,同时兼顾营养健康与美味。比如,纽斯葆广赛秉持“好喝的营养”产品哲学,从技术上寻求突破,推出超微乳化均质技术解决方案;仙乐健康通过闪溶技术升级,益生菌倒入舌中后能更快在嘴里溶解开,并迅速释放凉爽甜润的口感;创新微囊技术,通过掩盖营养素自身的不良滋气味,提升产品的感官体验;基于配方优化和创新风味口感技术,将流行饮品中的花香、茶香等风味引入功能性软糖,实现口味的横向拓展……让营养补充更好吃、好玩、便捷,更易俘获年轻消费者的“芳心”。

07

场景构建,满足细分消费人群的健康“刚需”

人们健康消费意识的增强,对营养健康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强烈。但从本质上来说,营养健康产品仍属食品范畴,不能从药品的角度去谈功效,更多需要站在食品的角度谈营养。为此,特定场景与人群的精准定位显得尤为重要。企业需要明确,针对哪一类人群,在怎样的场景下,营养健康食品能成为他们保持健康的“得力助手”。

比如以个人为单位的“一人食”。作为一个兴起的市场,特别是在宅家时光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数据显示,到2024年中国单身人口已达到3亿,他们中的许多人会选择独居生活。一人食市场规模庞大,预计达到4千万,且增速高达56%,个人生活的丰富性和满足感变得越来越重要。从需求来看,一人食的主要诉求首先是轻松便捷,其次是口味保证,再者是消费体验。

透过消费场景来发现细分人群,可以看到更多商业机会,但前提是真正理解他们的“刚需”。比如糖尿病人群,中国有足足1亿糖尿病人群,几乎比得上一个日本的人口,饮食干预尤为重要。目前,市场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无糖产品,但很多所谓的无糖产品对于仅仅追求“低糖”或“无蔗糖”概念的人来说无可厚非,对糖尿病人而言,却非常不利于血糖健康状况和病情良性控制,比如含面粉的“0糖”蛋糕、面包等。因此,糖尿病人群需要的其实是升糖指数较低的食物,这也是他们的生活“刚需”。

中国14亿人口,不要把所有人都看成企业的目标消费者,越是细分、精准的人群,越能看到他们的真正痛点。不做所有人的可有可无,而是做一部分人的刚需。

08

趋势八:跨境探索,重塑全球营养健康新生态

  • 跨境购

在利好政策支持与物流效率提升的推动下,“海淘”便利性大大提高,通过跨境电商渠道选购海外商品已成为部分中国消费者的日常。《2024年中国跨境进口消费趋势白皮书》显示,2023年中国跨境进口电商规模达5483亿元,用户近两亿。细分品类表现方面,《2024年中国跨境进口电商B2C行业消费趋势白皮书》中提到,膳食营养品类渗透率为27%,且有52%的受访者表示未来将增加对跨境膳食营养品类的消费支出。

跨境电商产品免于注册备案,工厂免于海关注册,突破原料目录限制,剂型选择更加自由,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功能和创新消费的体验感。而消费者选购跨境营养保健品的核心诉求也主要基于两方面:第一是追求更高的产品品质;第二是买到国内市场暂缺的营养成分产品,如NAD、南非醉茄、NMN、AKK菌等较热门的原料成分,目前在国内尚未获批应用于营养保健品。无疑,跨境营养品正在迎来新一轮的红利期,并成为国内保健品市场向上生长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 出海热

当前,海外各大电商平台的保健食品销量正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2024年海外市场白皮书》显示,2024年1-6月,国内主流电商平台保健食品同比增速为1.7%,同期海外保健食品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速高达20.2%,规模超930亿美元。亚马逊平台在2024年1-6月保健食品相关类目销售额高达877亿美元,同比增长19.7%;其中美国站点凭借751亿美元的销售额位居榜首,较高的消费能力和对健康的高关注度为当地保健食品消费市场奠定基础。

此外,营养保健产品在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也有不俗的消费表现。主攻东南亚市场的Shopee、Lazada平台保健食品类目在2024年1-6月的销售额分别为43.8亿美元、12.8亿美元,同比增速在16%以上。

当然,跨境和出海带来的机会,一定意义上消化了生产企业的供给问题。而面对海外市场的竞争压力、法规限制和文化差异等问题,中国企业也需要调整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强与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合作,以便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法规要求,为中国营养健康产品在全球市场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09

AI共享,营养产业拥抱科技赋能

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独特的方式改变着各行各业。埃森哲调研显示,全球77%的企业高管相信AI能给企业的营收增长或效率提升带来机遇;中国企业更加乐观,90%的中国企业将AI视为企业机遇,其中46%的企业认为它为企业营收增长提供了新的机会,44%的企业认为它能助力企业提升效率。

图源:埃森哲《2024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数》报告

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加速企业的转型步伐,营养健康产业也不例外。2024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多部门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明确提出推动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行动,为行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这份政策文件中,不仅提到了AI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场景,还提供了详细的场景分类指南,涵盖医疗服务管理、健康保险、药物研发等多个领域。

聚焦营养健康产业,具备科技动能的企业将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AI被应用到营养产品研发、生产和营销等多个环节,正在成为推动营养产业创新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赋能产品创新:首先,AI技术能高效识别和提取新的营养成分,为营养产品研发提供新的思路,比如巴斯夫利用AI技术识别了一种植物肽成分PeptAId,Nuritas与奇华顿开展合作,利用AI在天然植物资源中发现的肽来推动食品系统解决方案的开发;其次,AI技术可用于营养产品的配方优化,通过模拟和预测不同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AI能帮助企业在口味开发过程中提供更多创意,打破传统思维局限,推出全新口味组合的产品;此外,AI还可以推荐企业选择更适合的包装材料,降本增效的同时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提高产业效率:对于大健康生产企业来说,AI技术在简化流程、提升效率、降低研发成本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比如,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对生产流程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自动化生产;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指标,确保生产环境符合标准;对生产资源进行智能调度,包括原材料、设备、人员等,确保生产流程的高效运行等;

个性化健康管理:AI技术使得基于个体独特营养需求的更精确和个性化的饮食建议成为可能。比如美年健康推出的AI私人健康管理师“健康小美”,依托先进的大模型技术,对复杂的医疗数据进行高效分析,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建议;阿里云与赫力昂共同推出一款AI营养助手(iNutrition),为品牌旗下营养师提供咨询辅助功能,进而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健康改善建议;

洞察消费需求: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在线购物数据和健康追踪器的数据,AI可以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为营养健康产品的开发提供指导。

结语

2024年,新营养有幸与您共同见证了营养健康产业的前沿趋势和发展动态。每一个趋势背后,都蕴含着行业创新的活力与市场发展的潜力。有出乎意料的爆款,有与预期偏差的遗珠,偶尔的火热也带来了不少的惊喜。总之,市场一直在变动中前进着。

2025年,全新的上升周期里,谁率先抢跑、谁能持续保持优势,将是新阶段下的新看点。

END 


>>>声明

*新营养(xinyingyang.com)致力于秉承循征营养学的理念,重度垂直人类营养,为广大健康原辅料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标明原创的文章权限为本网所有,如需转载请得到书面申请并在文章开头注明出处。

*文章中会充列示参考文献,但因商业利益相关造成的不客观可能依然存在,欢迎读者多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文章中涉及功效相关描述均有对应的数据支持,囿于篇幅限制无法全部刊登,如需数据来源,可向新营养(xinyingyang.com)或文章中涉及到的企业索取。文章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此公众号中全部内容仅为一般性参考。读者不应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擅自根据文章内容中的任何信息采取行动。此公众号运营方将不对任何因采用文章内容而导致的损失负责。

*文章中涉及的产品、成分、功效仅代表相关企业的观点,新营养仅基于信息传递目的进行转述,并不代表我们绝对认同相关宣称,也不支持任何产品的营销和销售。

*文章中插入的图片不涉及到商业行为,仅限交流,并标明了来源出处,尊重原创图片设计。

新营养留言互动

您的电话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营养周报 | 星期零推出植物基零食新品、伊利布局大健康赛道、《Cell》子刊:中国科学家发现镇痛益生菌
下一篇:解读5份2025年权威洞察后,阿拉食品原料集团总结了以下营养消费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