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 观察资讯

备受争议的人工甜味剂现在怎么样了?

2024-09-09 10:49   来源:新营养

图源:摄图网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甜味作为味蕾的宠儿,始终占据着人们饮食的重要位置。面对过度摄入高糖分带来的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等健康问题,多国政府和消费者都开始重视“控糖”,传统糖分的摄入越来越受到限制。人工甜味剂作为传统添加糖的替代品,具有低热量或零热量的特点,迅速崛起并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等多个领域。

1. 人工甜味剂的发展史

人工甜味剂行业早期,始于科学家们对自然界中天然甜味物质的模仿与改进。随着化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他们开始尝试合成具有甜味的化合物,以替代传统的高热量糖分。初代人工甜味剂的出现虽然并不完美,但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甜味剂经历了从单一品种到多样化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伴随着新技术的引入和产品性能的提升。目前市场上的人工甜味剂主要分为人工甜味剂(化学合成)和天然甜味剂两大类,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其中一些产品因其优异的性能而脱颖而出,成为市场上的明星产品。例如三氯蔗糖和安赛蜜作为人工高倍甜味剂的代表,以其高甜度、低热量和稳定性好等特点受到广泛欢迎。甜菊糖苷和罗汉果甜苷等天然甜味剂因其天然来源和安全性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2027年中国甜味剂市场深度调研及可行性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甜味剂市场表现出了细分格局,其中人工合成甜味剂以51.3%的市场份额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天然类甜味剂,其市场份额达到30.2%,尽管受限于天然植物原料的稀缺性与较高成本,但其纯净、自然的特性契合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饮食需求。位列第三的是糖醇类甜味剂,占据18.5%的市场份额,为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食品中天然成分与低添加剂含量的追求日益增强。这一趋势预示着天然类甜味剂市场将迎来增长契机,其市场份额有望在未来几年内稳步提升。天然甜味剂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安全食品的需求,更引领了食品行业的绿色发展趋势,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2. 人工甜味剂市场发展遭遇困局

尽管人工甜味剂在减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摄入人工甜味剂可能会引发系列健康问题,尤其是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胆结石风险的关联,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些发现让人们对人工甜味剂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也促使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更加安全、健康的甜味解决方案。

  • 健康隐忧浮现

《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发表了一项发现,通过对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数据库中超过13万人的深入分析,研究团队观察到人工甜味剂的摄入与心血管疾病(CVD)风险显著上升密切相关。这一关联在冠状动脉疾病(CAD)、外周动脉疾病(PAD)及心力衰竭(HF)等具体问题上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非白种人及非肥胖人群在摄入较多人工甜味剂后,面临的CVD风险更高。

厦门大学的李思成教授团队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研究“含糖饮料(SSBs)和人工甜味剂饮料(ASBs)对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含糖饮料还是人工甜味剂饮料,其消费量的增加均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哮喘及哮喘-COPD重叠综合症(ACOS)的风险上升显著相关。相反,适量饮用天然果汁或可降低COPD风险。这也让人们在选择饮品时应更加谨慎,避免盲目追求低糖或零糖标签。

另一项同样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由Eugenia Uche-Anya博士主导,深入探讨了超加工食品(UPFs)消费与胆结石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超加工食品,尤其是含糖饮料和人工甜味剂饮料,对胆结石问题的发病有明显的相关性,这意味着减少超加工食品摄入对于维护消化系统健康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在过去众多人工甜味剂中,赤藓糖醇因其口感接近天然糖且能量系数为0千焦/克而备受推崇。来自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的研究却为赤藓糖醇的安全性敲响了警钟。该研究发现,当参与者食用含有大量赤藓糖醇的加工食品时,血液中赤藓糖醇水平显著升高,凝血风险增加,对于有心脏病风险因素的群体而言,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甚至翻倍。这一发现引发了业界的广泛讨论。一方面,赤藓糖醇作为目前市场上较为理想的代糖之一,其广泛应用对于控糖人群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其潜在的健康风险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在高剂量摄入的情况下。

  • 口感的考验

尽管人工甜味剂在甜度上足以媲美甚至超越天然糖,但其口感与天然糖仍存在显著差异。首先,人工甜味剂往往能提供极高的甜度,但这种甜度可能显得过于单一和直接,缺乏天然糖复杂、多层次的甜味体验。

天然糖的甜味往往伴随着一些微妙的香气和风味物质,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口感体验,而人工甜味剂往往难以完全模拟这种复杂性。与此同时,天然糖在口腔中溶解后,会留下一种自然、柔和的回味,人工甜味剂会有一种不自然的余味或苦涩感,影响消费者对甜味剂口感的接受度。

研究表明,人工甜味剂还会通过影响大脑中的食欲和饱腹感调控机制,从而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反应。例如,长期摄入人工甜味剂可能会干扰胰岛素分泌和血糖调节,进而影响食欲和能量平衡。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工甜味剂提供的甜味信号与实际热量摄入不匹配,这可能导致身体对热量的感知出现混乱,进而增加对高热量食物的渴望和摄入量。

3. 人工甜味剂的未来在哪里?

随着全球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控糖措施的加强,甜味剂市场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行业将朝着更加安全、健康、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1. 天然甜味剂的崛起

天然甜味剂将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这些甜味剂不仅口感自然、营养丰富,而且安全性较高,更符合现代人的健康理念。未来,市场可能会出现更多来自植物、水果等天然资源的甜味剂,被开发和应用到食品、饮料等领域中。

2. 复配甜味剂的创新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口感和健康的双重需求,复配甜味剂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不同种类甜味剂的科学搭配和组合,创造出更加接近自然甜味且口感更佳的甜味解决方案。同时,复配甜味剂还能有效改善单一甜味剂的不足和缺陷,提高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3. 政策法规的完善

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将加强对甜味剂的监管和评估力度,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科学的标准,来确保甜味剂的安全性和合规性。通过加强对市场的监督和检查力度,以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人工甜味剂作为现代饮食中的一部分,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其潜在的健康风险也不容忽视。在追求甜蜜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自身的健康需求,通过适度摄入、多元化选择等方式,来寻求健康的平衡之道。同时政府和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人工甜味剂的监管,确保其安全性和合规性,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的食品选择。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展望未来,更多创新、安全、健康的甜味解决方案被开发和应用到各个领域,为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体验。


>>>声明

*新营养(xinyingyang.com)致力于秉承循征营养学的理念,重度垂直人类营养,为广大健康原辅料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标明原创的文章权限为本网所有,如需转载请得到书面申请并在文章开头注明出处。

*文章中会充列示参考文献,但因商业利益相关造成的不客观可能依然存在,欢迎读者多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文章中涉及功效相关描述均有对应的数据支持,囿于篇幅限制无法全部刊登,如需数据来源,可向新营养(xinyingyang.com)或文章中涉及到的企业索取。文章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此公众号中全部内容仅为一般性参考。读者不应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擅自根据文章内容中的任何信息采取行动。此公众号运营方将不对任何因采用文章内容而导致的损失负责。

*文章中涉及的产品、成分、功效仅代表相关企业的观点,新营养仅基于信息传递目的进行转述,并不代表我们绝对认同相关宣称,也不支持任何产品的营销和销售。

*文章中插入的图片不涉及到商业行为,仅限交流,并标明了来源出处,尊重原创图片设计。

新营养留言互动

您的电话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关节健康」火爆出圈,美泰科技何以能接住“泼天富贵”?
下一篇:贯穿全生命周期营养的PQQ,其不同的生产工艺间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