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 观察资讯

体重管理与益生菌的奇妙“碰撞”「植物乳植杆菌LP104」大显身手!

2024-07-01 10:33   来源:新营养

 文/善恩康生物

到了21世纪的今天,“减肥控体”似乎已经成了大众的必修课。艾媒咨询《2022年中国健康瘦身行业市场运行及投资布局监测分析报告》中称,有近八成中国网民自感体重超标。天猫健康数据显示,与“减肥”相关的产品关键词搜索量较2023年上涨近三倍,左旋肉碱、益生菌、膳食纤维等产品销量靠前。

益生菌进入“体重管理”清单并不奇怪,大量研究证实,肥胖与人体肠道菌群息息相关。但并非所有益生菌都可以“减重”,不同菌株发挥的作用也各异,包括不仅限于情绪影响、免疫系统调节、双向肠道调控等,甚至部分菌株还会助力体重的增长。哪些益生菌可以科学管理体重呢?善恩康生物自主开发的植物乳植杆菌LP104走进了大众视野。

1. 肥胖“全球化”,益生菌“开秀”?

从单纯粗暴追求“瘦而美”,到强调健康与体脂平衡的体重管理,这背后蕴藏着的是一个巨大的体重管理产业。世界肥胖联盟官网发布的2023版《世界肥胖地图》显示,在全球年龄>5岁的人群中,「超重/肥胖率」将从2020年的38%迅速增加到2035年的51%,人数也将由2020年的26亿人攀升到2035年的超40亿人;聚焦中国,到2035年,中国成年人的肥胖率将达到18%,有关超重/肥胖管理的费用预计达到GDP的3.1%。

事实证明,肥胖不仅会影响美观,更影响人的健康。《柳叶刀》子刊最新研究称肥胖青少年血管十岁就开始变硬!而动脉僵硬度高是动脉粥样硬化一个明显的信号,会继而导致心梗、中风发生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增加[1]。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出炉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度肥胖与12种癌症存在密切关联[2]。

值得欣慰的是,大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提升,如何科学、安全地进行体重管理成为了热点话题。传统的体重增加理论认为,体重上升是由能量吸收和消耗之间的不平衡导致的,但其实肥胖还与肠道菌群有关[3]。益生菌无疑成为了最受关注的靶向肠道菌群的干预方式之一。

研究表明,益生菌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肠道屏障功能和黏膜健康、分解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方式,提高肠道有益菌的丰度,降低肠道渗透性,进而影响身体炎症反应。值得注意的是,慢性低密度炎症在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与此同时,益生菌还可以调控胃肠道激素的分泌,调节食欲和能量代谢。[4]

2. LP104横空出世,体重管理“新星”登场!

正如前文中所述,不同益生菌菌株对体重方面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此前,善恩康生物自主从泡菜中分离到一株具有良好抗性的益生菌菌株,经鉴定后命名为植物乳植杆菌LP104。为了更好地满足大众的减脂与体重管理需求,善恩康对植物乳植杆菌LP104的“减脂”效果进行了深入的体内外研究[5-7]。目前,有关于LP104与体重管理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3篇SCI,分别报道于国际期刊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和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 关于抗氧化

DPPH自由基是筛选和评估抗氧化活性的常用有效方法。经过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发现,发酵上清液对DPPH自由基和•O2-的清除能力最好,分别为92.1%和137.59U/L;而菌株的细菌细胞对•OH-的清除能力最佳,为777.1U/mL。证实LP104在体外抗氧化方面表现优异。

  • 影响高脂饮食小鼠体重及血脂

高脂肪饮食(HFD)常用于模拟高血脂症,其诱导不仅会导致体重显著增加,还显著降低HDL水平,增加TC、TG和LDL水平,导致脂质代谢紊乱。研究表明,植物乳植杆菌LP104的干预可阻止由HFD引起的体重增长;同时,有效改善HFD小鼠体内紊乱的血清血脂水平。

  • 影响高脂饮食小鼠肝脏脂代谢和炎症

肝脏是进行脂质代谢的主要器官,高脂肪饮食会造成肝脏脂代谢紊乱,从而损害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ALT和AST是肝损伤的典型标志物,补充LP104可以显著降低HFD小鼠血清ALT和AST水平,缓解受损的肝功能。此外,LP104还有效提高了小鼠的肝脏抗氧化能力,显著增加血清及肝脏中GSH-Px含量。

AMPK信号通路是与脂质代谢等代谢功能相关的经典信号通路,活化的AMPK信号通过增加PPARα的表达来促进脂肪酸氧化。在肝脏中,缺乏PPARα相关基因的转录受损,导致脂肪酸过剩。这些脂肪酸通常来源于脂肪分解,并被运输到肝脏以甘油三酯的形式积累,最终导致肥胖。植物乳植杆菌LP104可通过增加脂肪酸氧化和减少脂质生物合成来缓解肝脏脂肪变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AMPK途径调节肝脏脂质代谢。

同时,LP104可以有效降低小鼠肝脏及血清中LPS及TNF-α的含量,显著降低HFD小鼠肝脏炎症,保护小鼠肝脏组织。LP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外壁的组成成分,在体内可以通过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等,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进而引起体内一系列的反应。

  • 影响高脂饮食小鼠的肝脏氧化应激

CYP2E1和Nrf2是重要的氧化应激基因转录调控因子,当暴露于氧化应激状态下,Nrf2通路被适应性激活以减少细胞损伤。高脂肪饮食的诱导会导致体内氧化应激的发生,LP104分别下调和上调CYP2E1和Nrf2的表达。可见,LP104通过激活PPAR/Nrf2信号通路来缓解高脂血症和脂质积累。

  • 影响高脂饮食小鼠的肠道菌群

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能量代谢之间密切相关。在HFD小鼠肠道中,通常伴有厚壁菌门(Firmiuments)相对丰度升高,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降低的现象,导致Firmiuments/Bacteroidetes(F/B)值升高。补充LP104则改变了HFD促进的F/B值扩大的趋势。饮食干预是驱动肠道微生物区系组成改变的中心因素,LEfSe与Pearson相关性分析均显示,LP104与HFD均对肠道菌群产生的强大影响,膳食补充LP104可以改善HFD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衡,产生有益于人体新陈代谢的特定菌群。

3. 科学管理,善恩康生物与您“益”路同行

综上,多项研究已证实,植物乳植杆菌LP104可正向影响高脂饮食引起的体重升高、脂代谢紊乱与肝损伤情况,并积极调节由肥胖所致的紊乱肠道菌群结构。这也提示,植物乳植杆菌LP104或有望成为体重管理市场的“潜力股”,为更多品牌提供全新的产品解决方案,助力国人实现健康体重管理的目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体重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我们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去干预肥胖。同时,还需规避虚假宣传,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并结合饮食、运动及其他干预手段进行综合管理。未来,善恩康生物也将基于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变化,持续深耕于益生菌大健康领域,为大众提供更优质、更多种类、更个性化的功能性益生菌。


参考文献

[1]Dangardt F, Charakida M, Georgiopoulos G,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fat mass through adolescence and arterial stiffnes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from The Avon Longitudinal Study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Lancet Child Adolesc Health. 2019 Jul;3(7):474-481. 

[2]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 A summary of the Third Expert Report [version 1; not peer reviewed]. AMRC Open Res 2021, 3:24.

[3]Le Chatelier E, Nielsen T, Qin J, et al. Richness of human gut microbiome correlates with metabolic markers[J]. Nature, 2013,500(7464):541–546.

[4]蒙双利,孟荟萃.补充益生菌对肥胖机体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 2021(19):291-298.

[5]Teng,Y., Wang, Y., Tian, Y., et al.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P104 ameliorates hyperlipidemia induced by AMPK pathways in C57BL/6N mice fed high-fat diet [J].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2020, 64: 103665.

[6]Teng,Y., Wang, Y., Guan, W-y., et al. Effect of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P104 on hyperlipidemia in high-fat diet induced C57BL/6N mice via alteration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J].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2022, 95: 105176.

[7]Yu Wang, Xinyue Xing, Yuxuan Ma,et al.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23 71 (19), 7334-7347.


>>>声明

*新营养(xinyingyang.com)致力于秉承循征营养学的理念,重度垂直人类营养,为广大健康原辅料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标明原创的文章权限为本网所有,如需转载请得到书面申请并在文章开头注明出处。

*文章中会充列示参考文献,但因商业利益相关造成的不客观可能依然存在,欢迎读者多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文章中涉及功效相关描述均有对应的数据支持,囿于篇幅限制无法全部刊登,如需数据来源,可向新营养(xinyingyang.com)或文章中涉及到的企业索取。文章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此公众号中全部内容仅为一般性参考。读者不应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擅自根据文章内容中的任何信息采取行动。此公众号运营方将不对任何因采用文章内容而导致的损失负责。

*文章中涉及的产品、成分、功效仅代表相关企业的观点,新营养仅基于信息传递目的进行转述,并不代表我们绝对认同相关宣称,也不支持任何产品的营销和销售。

*文章中插入的图片不涉及到商业行为,仅限交流,并标明了来源出处,尊重原创图片设计。

新营养留言互动

您的电话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叶酸对与生育、妊娠和心血管健康相关的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下一篇:NSF中国获ANAB授权,成为提供NSF/ANSI 455 和173认证服务的关键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