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 观察资讯

“抗幽”大战一触即发?重磅白皮书,揭开幽门螺旋杆菌的“神秘面纱”

2022-05-28 20:08   来源:新营养

2022年初,“幽门螺旋杆菌”的身影突然间频频冲上热搜,前有演员胡兵用VLOG的形式分享自己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过程,后有美国将幽门螺旋杆菌列为明确致癌物……据不完全统计,幽门螺旋杆菌在刚进入2022年的一个月内上了5次热搜。

据悉,长期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可能会导致各种胃部疾病,更严重的后果会引发胃癌,有研究报告显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与未感染的人群相比,至少增加了2倍到6倍。 而国内的餐饮方式已经使用公筷的普及率不高,更直接增加了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性。

中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高发地区,全球胃癌新发及死亡病例数近一半发生在中国,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可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胃肠道疾症,国内外医生学者均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进行根除治疗的重要性达成广泛共识。[1]

幽门螺杆菌研究历史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革兰氏阴性、微厌氧的细菌,常定植于人体胃部及十二指肠内。早在1892年,意大利学者朱利奥·比佐罗(Giulio Bizzozero)通过显微镜对狗的胃腺和壁细胞处观察,发现了胃内螺旋样细菌的存在。1906年,克里尼茨(Krienitz)报道了螺旋体微生物定植于人胃上皮细胞的现象。1982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和内科医生罗宾·沃伦(Robin Warren)合作,终于在实验室中成功分离、培养出了这种螺杆状细菌。

幽门螺杆菌防治现状

自发现以来,幽门螺杆菌掀起全球研究热潮。世界各大药厂陆续斥巨资开发相关药物,2015年《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指出幽门螺杆菌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其引起的消化不适是区别于功能性消化不适的一种疾病。2021年12月,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了第 15 版致癌物报告,新增幽门螺杆菌为明确致癌物,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是预防胃癌的措施之一,对有胃溃疡或感染迹象的感染者进行治疗,可以降低其患癌风险。

抗生素是目前常规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方法,随着幽门螺杆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增强,抗生素根除治疗的成功率在不断下降。而且,随着肠道微生物组研究的兴起,抗生素治疗(特别是反复长期使用抗生素)对肠道微生态的潜在影响,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为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研究者开始寻找其他辅助和替代疗法。

益生菌是有益人体健康的微生物,目前已有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聚焦益生菌的不同健康功效,包括用于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幽门螺杆菌的危害

幽门螺杆菌是胃内常见致病菌,与众多胃肠道疾症发生密切相关。约25~30%感染者可发生消化不适、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胃肠道疾症。由于幽门螺杆菌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感染率,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沉重负担,2015年,《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简称京都共识)明确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造成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幽门螺杆菌胃炎是一种感染性(传染性)疾症,无论有无症状,所有感染者几乎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还是引发胃癌的一个主要原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感染幽门螺杆菌可使胃癌风险增加4-6倍,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癌数量在各种感染所致的癌症中位居前列。2020年发表的《筛查与根除幽门螺杆菌预防胃癌:台北全球共识》(简称“台北共识”)认为,全球>85%的胃癌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公认的胃癌模型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驱动了正常胃黏膜→慢性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发展过程,根除幽门螺杆菌相当于去除了胃癌发生的一个始动因素。

全球和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

2017年,中国香港学者对全球及各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进行一项荟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全球幽门螺杆菌总体感染率为48.7%,即全球近一半人群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55.8%。

2018年发表的另一篇荟萃分析,分析了2000年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虽随时间推移降低,但仍高达44.3%,2019年,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4.2%,按我国14亿人口来计算,粗略估算我国感染人数或高达6亿多人。[2]

2020年相关荟萃分析则显示,我国成年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49.6%,不同地区间差异较大(20.6~81.8%)。城市及农村地区因经济卫生条件的差异等,造成感染率不同。30 岁以下和70岁以上人群的感染率略低,30-69岁人群感染率则超过50%。此外,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感染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不同地区间感染率存在显著的差异,以我国西北、西南及东部地区为例,其感染率高于45%。

基于此背景,丹麦生物技术公司诺维信OneHealth发布《Pylopass与幽门螺旋杆菌白皮书》(Pylopass即为罗伊氏乳杆菌DSM 17648),结合多年临床研究验证、消化领域知名专家解读,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危害及现状、预防和诊疗、相关研究进展和国内外主要共识进行梳理。

亮点1 科学论证全球及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此本白皮书针对性梳理幽门螺杆菌研究历程,明确全球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及区域特点,并结合社会经济条件、卫生水平、地域、年代等差异化因素,深向解析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文献,剖析不同区域、人群、年龄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年复率、年复燃率等详细数据,明确不同因素造成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差异特点,为致力于幽门螺杆菌防控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清晰、直观、来源严谨的行业分析和数据参考。

亮点2 行业分享权威解读幽门螺杆菌防控及诊疗方法

鉴于幽门螺杆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给全球卫生和经济造成巨大负担,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进行根除诊疗,成为国内外行业学者共识。

白皮书联合多位消化科临床医生对国内外10大幽门螺杆菌共识开展整合分析,提炼各共识对幽门螺杆菌危害及防治的关键结论。共识范围涵盖《京都共识》、《马五共识》、《国五共识》等权威共识,也囊括了《中西医协作诊疗共识》及2021年发表的《家庭防控共识》,从而提供较为全面的整合分析。结合不同国家地区、社会环境、感染状况和药品使用背景等要素,深入对比三联疗法、铋剂四联、非铋剂四联、中西医结合疗法等不同初治方案应用可行性,并针对每种诊疗方案的优势、弊端和疗法特性进行细致探讨。

亮点3 多角度分析幽门螺杆菌现有疗法及面临的挑战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多种消化道疾症有关,且通常为终生感染,若不进行根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难以自行消除。

然而,全球范围内传统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根除率呈下降趋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面临诸多挑战,包括:

亮点4 全面分析幽门螺杆菌临床研究关键

基于传统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不断降低,且具有一定负作用影响,人们开始更多探索益生菌等自然疗法。2002年,德国微生物研究先驱 Christine Lang 博士带领团队,筛选出与幽门螺杆菌具有显著结合效果的菌株:罗伊氏乳杆菌(DSM17648)。

通过荧光标记和海量对照临床试验,科学证实,该菌株可使患者体内幽门螺杆菌数值降低,它可以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幽门螺杆菌表面蛋白结构,从而与幽门螺杆菌形成共聚合物,通过胃肠道蠕动将其排出体外。

Pylopass™ (罗伊氏乳杆菌DSM17648)相关临床研究覆盖了德国、爱尔兰、俄罗斯、罗马尼亚、中国、印度6个国家,12项临床试验,共951位受试者

验证得出以下研究结果:

辅助使用罗伊氏乳杆菌 DSM 17648 或其灭活菌剂,可降低儿童和成年幽门螺杆菌感染负荷量,明显减轻抗生素治疗的不适反应。单独使用罗伊氏乳杆菌 DSM 17648 或其灭活菌剂,也能改良患者的胃肠道不适,调节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

罗伊氏乳杆菌 DSM 17648 与幽门螺杆菌结合的特性:

① 高亲和性

② 高特异性

③ 在胃液环境中发挥作用

④ 灭活不影响其功能

罗伊氏乳杆菌 DSM 17648优势:

①或能作为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潜在替代方法

②与抗生素疗法相比负作用明显较少

③长期服用(如持续8周)则可能提高根除率至接近抗生素治疗的效果。

④与抗生素疗法联合使用,在改良症状和减轻不适反应方面也有明显效果,可进一步提高根除率。

诺维信OneHealth《Pylopass与幽门螺旋杆菌白皮书》(Pylopass™ 即为罗伊氏乳杆菌DSM 17648)已于今日发布,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获取完整版内容。

参考文献:

[1] 柳叶刀:全球一半胃癌在中国,幽门螺杆菌是大隐患,要及时清除.

[2] Li, M., et al., Time trends and other sources of variation i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mainland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Helicobacter, 2020. 25(5): p. e12729.

新营养留言互动

您的电话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营养周报 | 伊利进军宠物粮食领域、GNC健安喜推出每日营养包、别样肉客®与罗森监理合作、德芙0糖黑巧推新口味
下一篇:不敢看体检结果的90后,会选择怎样的健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