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酒类消费大国,商务应酬、亲朋相聚等免不了酒的交际。而饮酒轻者伤肝害胃,重者造成酒精中毒,引起脑力衰竭、精神障碍和器官损伤,都对身体造成急性或慢性伤害。因此,健胃保肝、防醉解酒也就成为一种社会化的需要。
2011年,中国成人人均消费白酒约6.96升、啤酒约36升、红酒约1.24升、洋酒约1.2升。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一时间,大量解酒保肝类保健品涌入市场。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大浪淘沙,真正存活下来并毅力不倒的解酒保肝类保健品却寥寥无几。抛开市场营销运作方面的因素不谈,单就此类产品的实际应用效果来讲,很多产品也不过是涂有“解酒保肝”的虚名,而无多少实际功效可言。
由此可见,市场不是不需要解酒类产品,而是急需真正能起到解酒保肝作用的优质产品。近年来,随着功能肽类产品不断被市场所认知,一种新型的解酒保肝类保健品原料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种产品就是玉米肽。
玉米肽是从天然食品玉米中提取的蛋白质,再经过定向酶切及特定小肽分离技术获得的小分子多肽物质。
玉米肽可以使身体吸收乙醇的速度减慢,并能促进酒精代谢,减少其毒性,可大大降低暴饮引起急性酒精中毒的发生率。日本学者率先报道了玉米肽具有促进乙醇代谢的醒酒作用,可明显降低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液中乙醇及其氧化物乙醛浓度,同样的结果在健康人中也得到了印证。武汉肽类物质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发现,玉米肽具有醒酒作用是因为其氨基酸组成中含有高比例的丙氨酸和亮氨酸。摄入玉米肽后,通过提高血液中丙氨酸和亮氨酸的浓度,能够产生稳定的分解乙醇的辅脱氢酶NAD+,增强肝脏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促进体内乙醇转化为乙醛和乙酸,从而降低血液中乙醇浓度,起到降低醉酒程度和醒酒作用。同时,玉米肽氨基酸组成中含有丰富的谷氨酸,能够补充血液中因受酒精抑制而减少的氨基酸,从而维持脑细胞的能量供应和神经活动,减少酒精造成的神经系统症状。鉴于玉米肽有良好的减轻酒精毒害与麻醉、防止酒醉等效果,业界又称玉米肽为醒酒肽。
玉米肽对小白鼠乙醇代谢的影响
组别 | 动物数 | 睡眠耐受时间(s) | 睡眠维持时间(min) |
空白对照组 | 10 | 368±12a | 125土15c |
高剂量组 | 10 | 499±35b | 118土27bc |
中剂量组 | 10 | 445±31ab | 105土14ab |
低剂量组 | 10 | 365±28a | 87土18a |
注:同一系列相同小字母者差异显著(P<0.05)
在解酒的同时,玉米肽还兼具保肝功效。玉米肽的氨基酸组成中,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含量很高。有报道,肝昏迷、肝性脑病患者血中支链氨基酸含量下降,输入高含量支链氨基酸可使病情得到缓解,高支链输液广泛应用于肝昏迷、肝硬化、重症肝炎和慢性肝炎的治疗。
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n=10,x±s)
组别 | 剂量(mg/kg) | 肝组织评分 |
正常组 | |
0.00±0.00** |
模型组 | |
2.40±0.84** |
玉米肽(小) | 70 | 1.20±0.92** |
玉米肽(中) | 140 | 0.90±0.74** |
玉米肽(大) | 280 | 0.80±0.79** |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 |
玉米肽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肝脏组织脂肪变性及空泡细胞均有明显的减轻作用。
此外,玉米肽具有抗高血压、增强免疫、抗氧化、抗疲劳等多种生理功能。且玉米肽作用快,易溶于水,热稳定性高。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玉米肽越来越多的加工特性和功能特性被国内外同行所认可。
玉米肽的稳定性
内容 | 检测方法 | 结果 |
热稳定性 |
分子量分布 |
各种条件下,各项检测指标变化均不大 |
(20℃,40℃,60℃,80℃,100℃) | ||
pH稳定性 |
反相色谱图相似度 | |
(3,5,7,9,11) | ||
消化稳定性 |
ACE抑制率 | |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先胃蛋白酶后胰蛋白酶) |
目前,除传日本多比外,国内武汉天天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北京中食海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食都庆(山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也相继投入了该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保健意识的增强,玉米肽将更加显示出其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不仅可以将其开发成醒酒保肝产品,还可以利用生理功能,开发成运动饮料、及其他功能性食品。